這上層權力圈子的變化,周沛榮自然是不想去關心的,這和他根本沒什麼關係。
甚至對於衛安而言,上層的權力更迭,那也和他沒什麼關係。
既然上面要他的政績,那他拿出足夠的政績也就是了。
其他的事情,能不管,儘量還是不要去碰的好。
而大燕國考核地方官員政績時要考察的內容,其實和藍星龍國盛唐時期差不多。
唐代,朝廷要求官員必須要做到十六個字。
這十六個字,也就是‘德義有聞’,‘清慎明著’,‘公平可稱’和‘恪勤匪懈’這四個詞。
德義有聞,說的自然是官員的品行,以及官員在百姓心中的形象。
官員代表的可是朝廷,是朝廷的臉面!
若是一個官員連形象都糊了,那他還有什麼資格代表朝廷,還有什麼資格繼續做他現在的位置?
清慎明著,這個就沒什麼好說的了!
這四個字,強調的就是官員絕對不可以貪墨腐敗。
至於這公平可稱和恪勤匪懈,理解起來也很容易。
將這兩個詞換一個說法,就是要官員公正勤勉。
其實說來說去,這些東西,都只是為官者要達成的最基本要求。
只要是真正勤政為民的好官,自然能夠滿足這些條件。
可問題在於,他衛安是一個勤政為民的好官嗎?
當然不是了!
即便只是他在黎明縣做的那些事,真要是朝廷較真兒查起來,那他衛安有一百個腦袋,那也不夠砍的!
好在這一次,朝廷沒打算起老底,查舊案,只是要考察官員們未來三年的政績。
如此一來,衛安也就無須太過擔心了。
沒了這方面的顧慮之後,衛安真正需要考慮的,就只剩下如何才能做出成績,改變自己在百姓心中形象這些問題了。
而這,也是衛安叫周沛榮來商議的真正原因。
背景,心機,手腕,衛安是一樣也不缺的。
但他把太多心思都花在了斂財上面,真到了要做實事,做好事的時候,他卻是反而沒什麼想法了。
“所以這一副重擔,還得是要我來扛嗎?”
“我只是一個商人啊,我為什麼要承受這份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