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47.紫衣 (1 / 2)

天門關外、分邙山下兩場大捷,在乾元北境氤氳了盡三月的戰火終是停了。

經此一役,北境又安。

三月下來秦關軍傷亡六萬餘,演兵場上旌旗招展,傷病殘兵盡在其列,乾元皇旗仍在寒風中獵獵作響,但是那秦關軍的大纛上,依稀可見鮮血痕跡。

由雄州經略衙門支援而來的各城兵士傷亡殆盡,拿著秦關軍軍政衙門下發的領賞文書回城領賞去了。

餘下便是八萬倖存將卒,還有那三百人的靖國軍士,場中眾人臉上神色各異,有人為了那即將到來的獎賞面帶喜色,有人看著大纛上的鮮血潸然無語。

這一戰,打空了天門關的軍事儲備,但也打響了乾元兒郎那份熱忱。

戰事已畢,少不了論功行賞,那持劍少年被喚出行伍,上了軍功臺。

雄州,項府。

大管家項安捧著兩龕檀木方盒進了後堂,寡坐飲茶的項家老爺看著那木盒紋絲未動,不禁嘆氣。

項安將木盒放在桌上,躬身道:“老爺,柳爺與濟戎禪師都不肯收下。”

項家老爺苦笑道:“規矩和道理,這一個潑皮一個和尚,都比我這老糊塗活的明白。”

“不過,濟戎禪師讓老奴帶回句話。”

“什麼話?”

“說這些虛頭巴腦的東西不如兩壇竹兒醇來的實在。”

臨州。

龍巖寺山門。

龍巖寺一如往常,香客信眾極多,從下山神道中走下幾名僧人,為首是個身著淡黃色七衣的老僧,佛門比丘衣以布條數定名,各種衣衫又須在不同的環境下穿著。

大致分為五衣、七衣與祖衣。

由名達意,五條布縫成的小衣俗稱為五衣,是打掃勞作時所穿的。

七條布縫起的叫七衣,是平日裡穿的,九至二十五條縫成的大衣稱祖衣便是橫在肩上的袈裟,出門或是拜見尊長時所穿的。

通常僧侶身著七衣出門時將祖衣袈裟掛左右肩乃是通肩法,講經時將祖衣袈裟披掛左肩上裸露右肩稱其為偏袒右肩,前朝皇帝曾明詔天下,規定僧人衣著顏色,修禪僧人常服為茶褐色衣和青絛玉色袈裟,講經僧人玉色衣和綠絛淺紅色袈裟,律宗教僧穿皂衣和黑絛淺紅色袈裟,後來一般僧人皆穿黑衣,這點便是中土釋門與西域釋門的區別,外域釋門嚴禁僧人著黑衣。

自打始皇帝一統天下後便不在強行要求僧衣顏色了,直至當朝正帝有意賜得道高僧紫衣與緋衣以示身份。

老僧體態清瘦古稀年紀一臉皺紋堆壘眉須如雪下山時雙眸微微閉合,手中軟木佛珠緩捻老僧手中佛珠與其他僧人不同,通常僧人手中佛珠大概十八或二十一顆,最為通常的是一百零八顆應和人間百零八煩惱,上品僧人有持一千零八的但是極少,古稀老僧手中佛珠與他人都不同,繩上有珠四十八貼合了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老僧身著七衣未批袈裟與一身穿黃色法衣的留髮僧人並肩而行,眼看要已至山門,身著黃色法衣的留髮僧人停下步伐,雙手合十頌唸佛號道:“慧聰方丈留步吧。”

若說當世佛法最精深者,這古稀老僧怕是當之無愧,慧聰方丈看著山門回禮道:“千里山川萬里江海終有一渡,宏源上師自便吧。”

來自西域苦禪山的宏源上師,頷首道:“是啊,此行能與慧聰大師同座禮佛真乃此生幸事。”

說罷宏源上師抬頭仰望這高聳的熙山,不禁感嘆道:“若不是晟冉上師已至太和城與皇帝陛下等候慧聰禪師尊意,小僧還想在寺中多叨擾幾日,與大師辯完《妙法蓮華經》的二十八品。”

慧聰方丈不由得喟然一嘆:“宏源上師佛法精深老衲生平未見,遺憾遺憾,佛法無邊,他日再敘,定有不同之見。”

“好,聖上設立佛刑司便是想讓我等僧侶辯法傳道,不急一時。”宏源上師神色頗為遺憾,轉頭看著汪洋肆意的東海,繼續說道:“靈州地屬乾元,苦禪山自然是乾元國土內的釋門,多年來我等苦居深山對於世外之事不太知曉,如今苦禪山入中州,天下事苦禪山當出份綿薄心力,如今那魔劍出世恐怕生靈塗炭,可惜苦禪山與中原武人相交甚少,行事多有不便,還勞煩龍巖寺列位高僧耗費心神,為天下百姓安危若有需要我等之處,苦禪山鼎力相助,任尊驅使。”

說完宏源上師鞠躬下山,一眾龍巖寺僧人頌佛相送。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