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土民間,大驪君王的一副梅花篆字作品,已是天價。
尤其是那幅賜給了當朝公主的《冬寒臘梅臺貼》,民間的流言價格,已經逾越了大驪那柄傳國寶劍葉上秋露。
在這背後,則是大驪君王以書道入武道的隱秘。
只有極少的人知曉。
大驪君王執筆豪潑墨,書寫梅花纂字時,可改天時,可定天風大雪,字中梅花亦可作劍,劍勢已凌駕於大劍仙。
當然,大驪君王在民間的口碑不算好,說到底還是國號的問題。
歷來王朝,建國之後從無更改國號的先例,除非被篡權改了國祚,然而大驪王朝,卻在數年前改了國號,讓東土無數人摸不著頭腦。
改國號意味著什麼?
凶兆。
亡國之凶兆。
而且大驪君王改國號的原因很忽悠,就下詔說了句朕觀天象,國號不興,應有天馬之姿,然後就強行改了國號。
大驪,原國號大隋。
倒也是諷刺,剛改了國號大隋,就有藩王舉起反旗叛了,至今還沒有徹底平叛,也是讓東土之人迷茫,不知道大驪君王為何要縱容這位叛王。
第三位君王則是大成王朝那位老皇帝。
不擅武道。
不喜儒家。
更不是書道大家,對音律等也僅僅是涉獵而已。
大成這位老皇帝,只是一個普通的守成君王,他之一生都平淡無奇,唯一被人津津樂道的便是寵溺皇子和公主,以及痴情。
大成君王一生,只有一位皇后。
後宮之中無妃子。
這樣一位守成君王,能讓大成屹立不倒,不是他多厲害,僅僅是因為大成王朝民風彪悍,人人自小便讀書習武。
換言之,大成王朝多儒將。
更多悍卒。
當年大成王朝還只是一個小國時,大驪和大徵都不願意去捏它這個軟柿子,而是選擇了大蘇王朝,滅了大蘇,大徵和大驪各自蠶食大蘇疆域。
但獲益最多的反而是大成王朝。
趁著大蘇崩解,大驪和大徵各自忙著爭奪疆界時,大成王朝神不知鬼不覺的得到了大蘇舊部的支援,將大蘇王朝近半的疆域納入版圖。
這才有了三大王朝鼎立之勢。
縱然如此,吃了大虧的大徵和大驪也不願意輕易對大成開戰。
無他。
大成計程車卒實在是太能打了。
大徵若是和大驪聯手,贏大概是能贏,但能不能滅大成就不一定了,況且就算是贏了,大徵和大驪也得脫一層皮。
那樣一來,只怕又會有勢力趁機崛起。
畢竟疆域太大,中央集權總會出現一些問題,一些地方的範圍也總是野心勃勃,就算沒有野心,在王朝君王眼中,都是有野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