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暮漢昭昭> 第一卷 第五章 日食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卷 第五章 日食 (1 / 2)

皇帝劉宏於美人臺的一番工作安排,著實讓一些人忙了起來。

首先,皇帝悉心組建的畫師團隊全體出動,各顯神通。誰都希望自己的畫能獲得皇帝和王美人的青睞。如此,不要說是賞賜些許財物,若是真的龍顏大悅,能討到一個六百石的尚書甚至是比二千石的侍中,那可真的是光宗耀祖,光耀門楣的了。畢竟何進僅僅是唱誦了兩句,半首辭賦都稱不上不也被拜了個兩千石的太守做做嗎?

至於再往上的亭、鄉、縣侯爵,食邑百戶千戶乃至萬戶,他們倒是想也不敢想。畢竟何進搞得皇帝那麼開心,到底也沒有被封侯嘛。

何進,作為鴻都門學設立以來第一個吃到螃蟹的人,實實在在為這這個時代的藝術創造者們樹立了一個無比高大的形象標杆。放在後世,那就是知名校友,或者是名人堂的頭一位,若是未來鴻都門學發揚光大,甚至還能混個名譽校長啥的頭銜也說不定。

只是何進不知道的是,哦不對,何進自然是不知道的。

應該說劉辯不知道的是,他本欲練習書寫,隨意默寫的《洛神賦》中的寥寥幾句,竟會變成他來到這個時代後的那對蝴蝶翅膀,扇起了大漢四百年末世王朝的第一道微風。

“起風了。”一高瘦長者背手而立,無比寵溺的看著榻上熟睡的幼(諧)童,輕聲對周邊侍僕道:“且抱阿琰回內堂吧。”

長者名喚蔡邕,字伯喈,官拜議郎,秩比六百石。他口中的阿琰,名喚蔡琰,時年二歲,蔡邕四十四歲得此一女,自然是無比疼愛。

蔡邕雖說官兒不大,名氣卻是極大的。尤其是孝名簡直名震天下,據說蔡邕母親早年臥病三年,其為了侍奉母親,竟是三年未曾寬衣解帶。後母親去世,蔡邕便在墓旁蓋了一間小屋子,守孝三年又三年。到得後來,連墓旁的樹木竟都生出了連理枝,時人以為蔡邕孝義至深,感動天地,以至於有此奇景。自此之後蔡邕至孝之名天下皆知,謂曰孝感天地蔡伯喈。

漢時的名士效應就是如此,一個人只要名氣大了,就不怕沒有官做,時司徒橋玄知蔡邕之名,召其為掾屬。自此之後蔡邕便算是平步青雲,出任河平縣令,又被皇帝召回中樞,拜了郎中,如今已是進為議郎了。

蔡邕的藝術造詣也是極高的,尤擅書法音律,因美人臺之事而忙碌起來的人自然也少不了他。

皇帝的旨意已經下來了,點名要求蔡邕主持美人臺立碑一事,還要求蔡邕於鴻都主持建設“碑林”,用來記錄當代文青的詩詞美賦。

皇帝還專門要求,須在碑林中立碑七十三座,其中一座為主碑,剩下七十二座為副碑以此暗合孔聖與其七十二弟子之意。所謂,古有儒經先賢七十二,聖人得其一。今有詩賦才子七十二,文宗亦得其一。

一時之間,士人階級又都跳了起來。

東漢立碑雖說是極其普遍之事,但是極大程度上都是先賢經典,儒學經傳。譬如熹平四年(公元175年)開始的《魯詩》《尚書》《周易》《春秋》《公羊傳》《儀禮》《論語》的校驗抄刻,如今三年過去了也才完成了三分之一。而且這些碑文立於太學門前,由主持抄刻的蔡邕估計,全部抄刻完成也才只有四十六塊石碑。而如今鴻都建成,皇帝竟然要在其中刻立七十三塊石碑,這於信奉經學計程車人集團來說無異於晴天霹靂。

原本引以為傲的經學石碑,瞬間就不高大上了?

而且更加令人氣憤的是,古來先賢七十二,哪一個不是現在士人們望其項背,乃至一生的崇拜的學習物件?而如今吟詩作賦的旁門左道竟然被皇帝比擬為古來先賢,甚至還搞了個什麼文宗來對標孔聖?士人們怒了,他們是真的怒了!

於是,一封封奏章諫言承至尚書檯,經曹節王甫等人之手又轉至皇帝劉宏面前。

“王甫!”

“臣在!”

“你說,這些個公卿大臣怎麼就不支援朕呢?”劉宏之問,似曾相識。

“恕臣愚鈍,臣也是萬分不解。”王甫這次像是學乖了,乾脆來個一問三不知。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