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加熱。”
“馬隊準備好。”
“車工就位,馬隊一發力,馬上全力踩動。”
不知是不是李隆基和武惠妃在場的緣故,魯平好像打了雞血般興奮,一邊上竄下跳,一邊發號施令,沒一刻閒著。
大約一刻鐘後,一切準備就緒,莊三一推動拉軒,蒸汔推動活塞做功,十二匹馬和二十四名車工同時發力,馬是拉,車工則是像踩腳踏車一樣踩,只見到火車先是像正常人跑動一樣前進,隨著活塞持續有力地推動,人力、畜力也不斷髮力,火車的速度越來越快,都快趕上馬的速度。
可惜預先鋪設的鐵路還不足三里地,很快就跑到了盡頭,魯平設計了一個環形調轉火車方向的鐵軌,在鄭鵬的要求下,繼繼測試,這次測試是載人測試,讓一些奴工上火車乘坐,算是真人測試。
奴工坐完後,李隆基看到沒危險,在鄭鵬、魯平還有侍衛的陪同下,親自坐了一回火車。
坐完後,李隆基高興地說:“不錯,不錯,拋開速度先不說,很平穩,沒有半點顛簸的感覺,不錯,不錯。”
火車在理想狀態的平穩和速度,給李隆基帶來一種超乎想像的感覺,特別是跟那麼多人同一個車廂,更是前所未有的體驗。
自秦朝以來,天子的專用的龍輦就有規定,由六匹馬拉乘,龍輦由技術最精湛的匠師打造,體積大,鋪了大量的毛皮作緩震,坐起來很舒服,但速度不快,再說龍輦只限自己乘坐,火車的平穩性讓他嘖嘖稱道。
“皇上說得有理,?火車的確很神奇,可惜體驗時間短了些,臣妾還沒來得及好好體驗,它已跑到了盡頭。”武惠妃附和道。
鄭鵬馬上說:“現在只是測試,長洛路的第一階段已經完成,現在要做的,就是全力鋪設鐵軌,到時從長安到洛陽都可以乘坐火車,現階段火車還不夠完善,微臣可以保證,以後火車的發展,會超乎皇上和娘娘的想像。”
鐵路看起來優於馬車,是一種新的交通方式,給大唐百姓出行多了一個選擇,很大可能是新鮮感大於實用,但對大唐來說,它的意義遠遠不止眼前看到的一點點便利。
以後世的汔車為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一個新華夏的時候,百廢侍興、百姓生活困苦,在溫飽還沒有解決的時候,國家開始有意識發展汔車產業,很快還立法把汔車產業當成國民支柱產業,原因很簡單,發展汔車產業,可以帶動比如橡膠、鋼鐵,玻璃、石油、化工、紡織、電子等等產業的發展,幾乎覆蓋國經濟的各個行業,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無論是對國家,還是對人民,都有好處。
鄭鵬想做的,就是透過一列火車,帶動像鍊鐵、基建、精加工等方面的發展,從而推動大唐科技的全面飛躍,而火車也會讓兩地交往更加頻繁、密切,可以活躍和推動商品市場的發展。
就是一時看不到效益,只要把底子夯實,總會有厚積薄發的一天。
李隆基開口問道:“鄭愛卿,剛才你說火車現在還是不完善,在你心中,要是完善會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現在暴露的問題不少,但潛力可是肉眼可見,李隆基一時也來了興致。
鄭鵬想了想,很快說道:“一天十二個時辰全天候可以出動,不俱日曬雨淋、霧起雪飄,不用依靠人力和畜力,只用蒸汔機就可以驅動,一次運輸逾千人,速度比汗血寶馬還要快,不僅要快,還要穩,舉個例吧,發車時放一杯茶,到終點後,茶水不倒倒灑。”
“比鳥兒飛得快,比十八臺的轎子還要穩,一次能運載千人,想法不錯,有可能實現嗎?”李隆基聞言有些神往,接著提出自己疑問。
“只要不斷改進,一定能。”鄭鵬信心十足地說。
李隆基被鄭鵬的豪氣感染,高興地說:“有此決心,朕相信以鄭愛卿的才智,一定能做到。”
“冠軍候,本宮期待下一次的乘坐。”武惠妃也開口表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