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了廣源寺後,秦缺便往朝哥城的方向走去。
他只有靈見境的修為,許多功法也無法使用。
安連城與朝哥城路途較遠,一路上要路過不少草寇之地,所行並不安全。
秦缺走之前,從羅漢佛身前的功德箱裡偷來了些香火錢,買了一匹瘦馬,走得不急不緩。
因為時間充裕,他也就不那麼趕,前一世未曾領略人間百態,他得將這些一一補回來。
見著有賣炊餅的,便買了幾個炊餅,曾經作為修行界第四,不好口腹之慾。
如今秦缺發現……真香。哪怕是再簡單不過的炊餅,也別有滋味,比源獸的獸血結塊後好吃很多。
荊缺彷彿沒有真正的死去,而是成了秦缺的另外一面,如今的秦缺,還有著秦簡那樣的老練,卻又兼顧少年心性。
前往不周學院的路上,秦缺最多的消費便是吃,其次是閱讀。
他已然注意到,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好的過分。
能夠透過文字,看到寫下這些文字時,創作者的心緒變化。
所以他前身雖愛書法,卻不愛讀書,只看修行典籍,現在卻嗜學如命。
路過小鎮書店的時候,秦缺就被店家忽悠,說店裡的書籍都是手稿孤本。
秦缺計劃要買不少書,他便讓店家隨便寫了一個字。
然後由字觀心,直接說出了這些書籍的真實價格,以及店家內心敲竹槓的想法。
這一手讀心術一般的解讀,把店家唬的一愣一愣的,店家驚為天人,就將這些書免費贈予了秦缺。
這一路上,秦缺看了不少詩集與經典讀物。但最多的,還是宴平樂與杜付二人的。
“原來聖人宴平樂,寫下《太伏山贈杜付》這首詩的時候,是如此敷衍的心情。
只是因為杜付寫了太多首稱讚他的詩句,不得已回一首應付一下,想來杜付要知道了,心裡應該很難受吧?”
“敢情聖人杜付的這首《秋夜苦雨》其實並非是雨天所作,而是因為思念宴平樂,在晴天所寫……
可憐天下學子們一直以為這首詩是雨天所作,用以思念情人的。”
“嘖嘖,這首《飲中仙》居然是杜付夜半孤單,夢中悲醒時所寫。雖然寫了古來聖賢中善酒之人,但真正想吹捧的,還是宴平樂啊……這小心翼翼的姿態,真是可憐。”
“明明和王倫只是相交幾次,明明這王倫修行境界和詩才都不如杜付,但宴平樂寫下《贈王倫》這首詩的時候,竟然如此快樂……”
秦缺看得津津有味,一路上趕路乏味,全靠書籍解悶。
當今世上,三大聖人,宴平樂,杜付,唐忘年。誰都對這三人感興趣,都想與這三人成為朋友。
但唐忘年是個悶葫蘆,修的是純陽之道,在太乙道教裡被人供著,幾乎不下太乙山。
話題也就很少,只知道他道法通神,乃是道教的千年難出的奇才。聖人之中,排行第三。
至於杜付和宴平樂,這二人就很有意思了,二人在所有人看來,互為好友。
但透過讀詩句,秦缺發現,所謂好友,不過是杜付這位第二聖的一廂情願。
宴平樂其人,為人灑脫不羈,率性風流,生的高大英挺,詩才與道行,皆是天下第一。
所有人都認為,宴平樂破開言隨雲的封天結界,只是早晚的事情。也由此,三聖人裡,他被稱之為第一聖。
當今世上唯一能和宴平樂在詩才和道行兩個領域較量的,也就是第二聖人杜付。
只是相比起來,杜付就給人一種老實人的形象,他不如宴平樂灑脫,因為整個心思,一半給了修行,一半給了人間。
修行者和凡人應該劃分一定界限,但杜付沒有。
他經常扮作農夫釣客織蓆販履之流,與凡人百姓親近。
他詩才不弱於宴平樂,而道行,第二和第一聖人到底誰更強,其實也很無人知曉。
只是……杜付很青睞宴平樂,以至於在所有人眼裡,杜付是不如宴平樂的。
之所以閱讀兩位聖人的詩集,是因為不周學院的院長,便是聖人杜付,副院長則是宴平樂。
這也不是不周山的不周學院,為天下第一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