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拎肩扛的帶著一堆食材,一步三晃,滿臉自豪,優哉遊哉,猶如抗戰題材的電影中的漢奸一般,走出這片相當繁茂的雜樹林。
剛到了村口,眼看就到家了,正好碰到了大伯李明達還有村裡的木匠李木頭。對於這個奇葩的名字,李偉初次聽到的時候也是愣了好久!
真是無語了。
更讓他無語的是,像這種名字,村裡竟然還有好幾個。什麼李鐵匠,李瓦匠,李御醫,都是跟自己家傳承的職業特長聯絡到了一起。
其實他們也有名字的,雖然因為並肩王他老人家的反感,族裡沒有像外界那些傳承幾千年的大家族一般有什麼族譜,起個名字都得按照規矩來,但是多少也是有講究的。
比如,父親或者還在世的長輩名字裡有的字,孩子的名字裡絕對不能再出現,這就叫避諱。不僅是李家莊,幾乎所有華夏大地上,這都是約定俗成的規矩。
至於眼前的這個李木頭,就是因為家傳的木匠手藝出色得來的名號。他的祖上曾經是宮廷的御用木匠,手藝那是絕對沒的說的。
當然,那個年代,並肩王的的改革還沒有開始,士農工商,這些匠人地位幾近於無。無論對於官家還是平民百姓來說,都是瞧不上的賤業。
據說這位李木匠的祖上是被當時的皇上賞賜給了並肩王,自然而然的就擁有了李家家人身份。李氏老祖帶人歸隱的時候,李木匠的祖上作為家僕也跟著來到了這個小村子。
一代代繁衍下來,雖然沒有繁衍出來一個大家族,但是卻也未曾斷絕過家傳的木匠手藝。
他們家每一代手藝最出色的人,就會被稱為木頭。據說還是當初並肩王和他家老祖開玩笑,說他家老祖整天和木頭打交道,他自己都要變成木頭了。
就因為這麼一句話,他家老祖就當真了,乾脆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木頭,並且以此為傲。而在跟隨老祖隱居之後,那位老人家更是還規定以後子孫後代,只有手藝最好的才能叫李木頭,才能成為自家的話事人,族長。
“小偉啊,你這又是野菜又是野雞的,這是跑哪去了?”
李家莊子說起來,地方真不小,雖然大部分地區都被大山佔據了。可是說起人口卻並不多,老老小小的加一塊,也才不到八百人。
作為一個有志青年,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村長,李偉當然不會允許這麼不精確的數字出現。如果有人問他村裡的人口數量,他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他:
“七百三十八!”
這七百多人裡,光是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就有一百多號,六歲以下的學齡前的孩子也有百十個,真正的青中年壯勞力,差不多能有三百來人。
老中青幼,層次分明,人口結構合理的令人髮指。這也都是村子的生育政策定的好,幾百年過去了,村子依然如同當初剛來差不多,人口並沒有增加多少,也沒有減少多少。
如果那個年代村裡人口多了,就會有族長和村長召集村裡有威望的人討論一下,然後,村裡最優秀的小夥子、大姑娘就會被村長送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博一個前程。
這無疑對於周邊的環境的影響降到了最低,所以,幾百年過去了,村子周圍的大山和山林以及山林中的野物幾乎也沒什麼太大的變化。
樹林依舊茂密,河裡魚蝦照樣成群結隊,山中鳥獸更是繁衍不絕,最是惱人。要不是村裡時不時的就會組織青壯年進山掃蕩一把,恐怕這個大山都得被那些兇獸給佔據了!
“問你話呢?發什麼呆啊,你又想什麼美事呢?”
看著又發起呆的侄子,李明達這氣就不打一處來。皺著眉頭瞪了李偉一眼,然後又不滿的一巴掌拍在他後腦勺上。
管你是不是村長呢,就是你當了首相了,那老子也是你大伯,想打就打,想罵就罵,你敢有意見試試?
捱了一巴掌的李偉很是幽怨地看了一眼大伯,卻是敢怒不敢言。沒辦法,當年那會兒,自己剛會跑沒幾天,親老子就在打獵的時候遇到了野豬,不幸遇難了。
那兩年,他們娘倆可是過了幾年苦日子!都是因為這位突然歸來的大伯的照應,自己和老孃才會衣食無憂,小日子過的很是悠閒。
要不然,雖然有村裡人的照應和救濟,娘倆肯定餓不死,但是想要吃得飽吃得好,那是想都不要想了。同時,幼小的自己,心理上的陰影肯定還是會有一些的。
畢竟誰都不是沒心沒肺,沒皮沒臉的,小小年紀就沒有父親。從小受了村裡人的恩情和照顧,平時見了人家,那都得矮一頭不是?至少你得說幾句恭維的話,討好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