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召喚之三國霸業> 第1319章 蘇伊士運河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319章 蘇伊士運河 (2 / 2)

隋開運河不僅僅有經濟方面的動機,也有政治方面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門閥世族大發展的時期,他們的力量相當強大。隋統一後,他們仍依恃其強大的勢力,企圖與中央政權抗衡。這一尖銳矛盾在江南地區一直存在,使隋政權面臨嚴重威脅,隋統治者要實施對南方的有效統治,貫通南北運河勢在必行。

同時,北部邊境少數民族政權對隋亦是大患,隋王朝派出大量軍隊駐紮邊境,這些軍隊僅靠屯田是不夠的,必須依靠江淮和中原糧餉供應。路途遙遠,開鑿運河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隋以後的歷朝歷代,至清朝後期,無論是大一統時期政權,還是分裂時期的政權,都注重運河的疏鑿與完善,其動機無外乎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充分利用運河漕運。

以運河為基礎,建立龐大而複雜的漕運體系,將各地的物資源源不斷的輸往都城所在地,成了中華大地統治者主要手段之一。

運河的修復改道,其緣由亦是現實中運河常常的淤堵以及不同政權的都城位置變化。至元代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明、清兩代京杭大運河成為南北水運幹線。

運河是由統治者主導開鑿整修而成,統治者們集合龐大的人力、物力開鑿運河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漕運。運河是為了實實在在的漕運目的而生的,漕運是封建王朝的生命支援與動力供應系統,維持王朝的生命延續。

由於海運的海盜、風浪等問題難以解決,在漕運史上運河水運是主要首選方案。開鑿運河是一件名符其實的功在當代、利在萬秋的偉舉,對修造者而言,其功效時隔不久就能顯現,給王朝帶來舉足輕重的影響。所以歷朝歷代有見識的統治者都非常重視運河的修造。

京杭大運河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胥溪、胥浦是大運河最早成形的一段,是運河的萌芽時期,相傳是以吳國大夫伍子胥之名命名。

當時統治長江下游一帶的吳國君主夫差,在吳國早已攻克楚國、越國之後,擋在他面前的只有齊國,夫差為了北伐齊國,爭奪中原霸主地位,他調集民夫開挖自今揚州向東北,經射陽湖到淮安入淮河的運河(即今裡運河),因途經邗城,故得名“邗溝”,全長170公里,把長江水引入淮河,成為大運河最早修建的一段,運河就是為水上運輸而生的。

至戰國時代又先後開鑿了大溝和鴻溝,從而把江、淮、河、濟四水溝通起來。

吳王此後在艾陵打敗齊國。前482年,在黃池率精銳大會諸侯,與晉爭霸,結果吳國被越國偷襲所滅。

夫差雖然身死,但是他留下來的不僅有揚州的雛形,而且這些運河至今仍在使用。

而秦始皇在嘉興境內開鑿的一條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後的江南運河走向。據《越絕書》記載,秦始皇從嘉興“治陵水道,到錢塘越地,通浙江”,運河及運河文化由此衍生。

大運河開掘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漫長的歲月裡,經歷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最後一次的興修完成才稱作“京杭大運河”。

在漢末時期,京杭大運河已經開挖了不少河段。甚至,在大唐立國之後,為了方便南北運輸,李翊在前些年間,就在國內徵發不少人開挖運河,最多的當然是東倭人。

因此,李翊一開口,關羽就領會了他的意思。

李翊說道:“不錯。異族僕從軍掠奪財富甚多,我意令馬超、陳慶之分出部分財貨,在安息國內招募青壯,加上安息俘虜,趕往加沙城,主持開挖河道。”

關羽說道:“不知河道寬度、深度、距離各是多少?”

李翊說道:“在地中海和紅海之間,有一處峽谷名喚蘇伊士地峽,此地乃二海之間最近的地方,距離約有四百里。需要勘察明白,分段進行。至於寬度深度,我大唐海軍戰列艦順利透過即可。”

大唐海軍的核心力量是戰列艦,如果沒有戰列艦,大唐海軍的威力將驟減七八成,因此,李翊才有了這麼個決定。

關羽說道:“綿延四百里,非一日之功可成。”

李翊說道:“自紅海通地中海周圍,尚有一個國家叫埃及,此國已經臣服羅馬,阿拉伯半島居民,以部落形式群居,臣服安息。雲長可率大軍前往,招募埃及、阿拉伯青壯為我所用。埃及人若不同意,必然糾合羅馬人阻止,雲長到時可以見機行事。安息國內,我令馬超、姜、陳慶之三人率數百萬僕從軍青壯騷擾羅馬,令其無力援助埃及。”

關羽說道:“事不宜遲,請皇上下令,我立即前往。”

李翊說道:“孤軍在外,糧草物資補給或會遲緩,雲長自行主張即可。我這邊盡最大力量為你做好後援。”

關羽答應一聲,領了詔令,就去點兵。

關羽的離開,意味著蘇伊士運河的籌建。李翊的穿越,將蘇伊士運河的開鑿提前了一千六百多年。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