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皇帝李翊一統華夏,他原本以為系統會給予一些獎勵,或者是直接升級為八級系統,再或者就是像前世他玩三國志11遊戲一樣,一統天下後,遊戲就game了。
但讓他意外的是,系統完全沒有反應,就像是他一統天下只是一件無足輕重的事情一樣。
系統沒有反應,李翊也就下令南征各部先就地駐紮,穩定新徵服的地區的治安。
至於他本人,自然不會就留江南。雖然朝中有太子監國,但作為皇帝的他,久離中樞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此,李翊乘坐海軍期間燕京號,從海上北返漂榆津海軍基地,然後回到薊城。
召喚系統沒啥反應,但是大唐的百姓,對大唐一統天下還是歡欣鼓舞的,而朝中百官,也向武德皇帝李翊提出,要用一些方式慶祝一下天下一統。譬如大赦天下啊,亦或者是廣招人才之類的。
於是,在後一日的朝會上,以國丈蔡邕、丞相寇準、太傅曹操為首的百官聯名提出了一個建議。
“皇上……”國丈蔡邕走了出來,說道,“如今朝廷穩定,然新近征服了蜀漢和東吳以及南蠻、天南,還有西域地區,令百官多有空缺。為使這些地區得到有效的治理,當令州郡舉孝廉,補職位。”
雖然李翊這些年已經改掉了很多漢朝的制度,譬如軍制,又譬如官制,但是在用人方面,卻是一直沒有進行徹底的改變,因為一直以來,門閥士族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在天下未統一之前,李翊並不想徹底跟門閥士族決裂。所以,儘管他設立了京師大學堂取代太學成為真正的官學,並且設立了自上而下的四級學制,卻一直沒有取締大漢朝的舉孝廉制度。
但是,現在李翊認為,自己取締舉孝廉制度,實施自己計劃的時機已經成熟。
………………
孝廉為歲舉,即州郡每一年都要向中央推薦人才,並有人數的限定。以二十萬為基數舉一人,多則多舉,少則少舉。大唐如今有五千萬人口,因此應舉二百五十人之數。
被舉孝廉之人的資歷,大多為州郡屬吏或通曉經書的儒生。其實說白了,都是士族子弟,是門閥士族代代相傳掌握權柄統治百姓的途徑。四世三公的袁家,四位三公都是前輩推薦孝廉出身,可見一斑。
百官要舉孝廉,好讓自家士族子弟走上前臺,繼承權柄統治萬民。
所謂士族,就是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其世代的影響造成朝廷國家重要的官職往往被少數氏族所壟斷,個人的出身背景對於其仕途的影響,遠大於其本身的才能與專長。
沉重一點來說,就算是個白痴,只要家族有力量,就能當高官。
事實已經證明,士族掌握權柄的政治制度,走到現在已經對華夏民族的大發展形成了阻礙。正是由於士族的存在,造成了另一個時空的五胡亂華,乃至於盛唐也有外族血統。
因為二十幾年的戰亂,士族的力量已經被大大的削弱,李翊絕對不會讓士族在自己建立的帝國再度崛起,就此說道:“舉孝廉太過侷限性,應該給與更多人機會,應該運用科舉制度,選拔賢才為朝廷所用。”
“何為科舉制度?”光祿寺卿楊彪問道。
李翊建立的大唐帝國,官制跟另一個時空的大明帝國有很大的相似之處。設中書省,由丞相執掌;又有軍機處,類似於大明朝的內閣;其下就是六部、都察院、通政使司和大理寺等部門組成的九卿;再往下又有六科、五寺、詹事府、太醫院、京師大學堂、太學等。
六科,即吏、戶、禮、兵、刑、工。掌侍從、規諫、補闕、拾遺、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有都給事中各一人,左、右給事中各一人,給事中等官。
五寺是五衙門的簡稱,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大理寺:相當於今天的法院,是全國最高上訴機關。與都察院、刑部構成了三法司。太常寺:主管祭祀。光祿寺:主管宴享。太僕寺:管馬。鴻臚寺:管招待外賓。
五寺之中,大理寺的掌管者大理寺卿高居九卿之位,位高權重,但是其餘四寺的地位就沒有那麼高了。
當然,這四個職位的執掌者,官職還是非常高的,是二品大員,跟九卿等同。可權力嘛,就呵呵了。
用一個直白的說法,這四寺就是用來安排一些有名望,卻又不得李翊重視的老人的。譬如曾經大漢的遺老魁首楊彪,現在的職務就是光祿寺卿。
“科舉制度嘛……”李翊想了想,感到全面採用目前也不現實,最好先適應一段時間,幾年後再精細分科取士。
於是他就簡單的介紹了一下後,說道:“總的來說,就是讓所有人都有機會展示自身的才華,在經學,算學,文學,政治趨向等方面,取其中有建樹者為孝廉。”
百官一時呆若木雞,馬上就炸開了鍋。
“不可不可,豈能任人參加考試!”
“是呀,若是百姓庶族也來,吾等士人的臉面往哪裡放。”
“朝廷一定混亂,絕對不能如此作為。”
……
面向所有人考試,士族必定被擁有更多人的庶族所排擠,這已經觸及到了士族統治的底線。就算是武德皇帝提出的這個建議,百官也不住嘴,個個情緒激動,猶如打了雞血一樣揮臂反對。
尤其是楊彪等前朝遺老,更是突出。他們現在不得李翊的重用,這舉孝廉是他們的家族出頭的唯一希望,要是被李翊給改變了,那他們的家族就真的永無出頭之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