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霍峻與趙累相對無言之時,城頭突然跑下一人,一邊快跑,一邊高喊:“將軍,將軍,有人認出那個信使了!”
“他是何人?”霍峻和趙累二人異口同聲的問道。
來人回答道:“他叫尹望,字志平,是平夷名門尹氏的旁系子弟!”
霍峻看著來人,傻眼道:“平夷?尹氏?”
這是一個讓人糾結的答案。
平夷是牂牁郡下面的大縣,地處古滇出入荊湘最便捷的通道。因為地理位置優越,平夷這裡發展的也很好,有龍、傅、尹、董四大豪門。
據文獻記載,牂牁郡境內著名的“大姓”是來自中原和巴蜀的實邊“豪民”。漢武帝時,大將軍衛青開發南疆,“時又通西南夷,隨者數萬……乃募豪民田西南夷,入粟縣官,而納受錢于都內”(《漢書·食貨志》)。黔北境內的夷漢大姓有龍、傅、尹、董、謝等家族。大姓除謝氏外,都是從蜀郡、廣漢、犍為即“三蜀”遷來的。“三蜀”大姓率先進入縣境。
“公孫述時,大姓龍、傅、尹、董與功曹謝暹保境為漢”(《後漢書·西南夷列傳》)。“保境”,《說文》:“境,疆也,一曰疆土至此而竟也”,此地的“境”與“盡”通。保境即保衛牂牁北部邊境。
王莽天鳳中公孫述自立為蜀王,當時控制牂牁局勢的大姓反對公孫述割據,這些大姓多為郡縣官吏,權勢者,又有“夷漢部曲”即軍隊。漢武時代,使郭昌率軍圖徵今滇黔地區,平息後,於元鼎六年(前111年)在今雲南曲靖富源設定平夷縣(意為平息夷族叛亂之意)。因此地地處滇黔鎖鑰,隨即留軍駐守平夷,形成“夷漢部曲”。他們維護漢王朝統治,鞏固大姓地盤,並加強和中央王朝的聯絡,共同遣使北方向光武帝表示歸附,受到朝廷封賞。尹氏大姓成為“一方豪強”之一。
尹氏家族在幾十年前,曾經出了一個經學大儒尹珍,其講學授徒遍及牂牁郡北及今川南地區。
而平夷的位置也很尷尬,那裡處於牂牁郡的最北端,與犍為郡、犍為屬國接壤,算是前沿。李翊大舉南下,很難說平夷到底落在哪一方的手上。
這尹望既有可能是逃到後方後,被劉備抓了壯丁,安排了這個倒黴差事;也有可能是被李翊俘虜了,然後以家族為質,派來送信,最後還被李翊來了個殺人滅口。
真相到底如何,霍峻也無從判斷,不是他智商不夠,而是他的情報不足!
躊躇半天,最終還是不得要領,霍峻只能再次召集眾將合議。
這一次,他把牧靡縣的縣令等官員也一併召集起來。想著多個人,就多一份力量。
如果李翊在這裡,他肯定會語重心長的告訴霍峻,做這種決斷,參與決策的人絕對是越少越好,而不是反之。
實際上,如果霍峻沒這麼多智計,不是試圖從蛛絲馬跡中判斷李翊的圖謀,而是純粹依靠直覺,李翊這些手段根本就沒有發揮的餘地。
只可惜,霍峻沒機會得到李翊的指點,雖然一定程度上意識到了自己的缺點,卻也沒法修正。付出的犧牲越多,他就越不敢賭,而是傾向於找到一個穩妥的應對方案。結果,只能是失望。
軍議上,眾人各執一詞,吵得不可開交。
武將們都傾向於戰!
忍無可忍,無需再忍,乾脆衝出去決一死戰。反正霍峻判斷正確的話,益州郡即將有大戰,就算沒辦法和後方聯絡上,能拼掉唐軍一部分實力也算是為大局出力了。若是運氣好,剛好打到了李翊的軟肋,就是撿便宜了。
文官們則傾向於守!
他們認為就算聯絡不上後方,只要有牧靡縣這顆釘子釘在這裡,多少也能牽制唐軍一部分實力,讓他們時刻不敢掉以輕心。等和滇池城聯絡上了,更是可以配合主力出動,打唐軍一個裡應外合。
兩邊說的都有道理,霍峻也都反覆思量過了,可結果就是他更迷茫了。
他不敢賭,也捨不得賭,這是心思活泛者的通病。若是有足夠的情報,他可以做出明智的判斷,但現在他猶如在一團黑暗之中,又哪裡找得到方向?
不是什麼選擇,都可以用抓鬮來做出的。
想了又想,最後,他決定繼續鎮之以靜,他對眾人說道;“不管這個尹望是不是主陛下派出來的,但只要我軍不動,就不會上當。這麼大的事,陛下不可能只派一路信使來,就算是,不見我軍的回覆,應該也會繼續派人過來,只要等到陛下的信使到來,就能讓李翊自食惡果!”
“將軍英明。”回應並不熱烈。
武將們已經被折騰得暈頭轉向了,寧願拼死一戰,也不願意繼續擊破腦袋猜謎;而文官們本來就不願意拼命,在他們看來,霍峻根本沒必要這麼折騰。想立功?敗軍如潮,獨守孤城的功勞還不夠大嗎?再大,就遭忌了!對做臣子的人來說,功高震主,絕對是大忌中的大忌!
牧靡縣城內糧草充足,就現在的軍隊規模,只要安守不動,撐個三五個月乃至是半年都沒問題。到時候益州大戰塵埃落定,無論勝者是誰,也不可能不對城中的勇士表示敬重,到時候大家從容選擇,彰顯氣度,豈不為美?何必如此勞心費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