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翊的這次巡遊,從武德二年的二月初開始,一直持續了八個月,直到九月底才結束。他的足跡遍及如今大唐朝治下的各個地方。
在二月初的時候,李翊從大唐的首都薊城出發,向東經漁陽、右北平、遼西抵達遼東,然後進入後世的朝鮮半島,再進入東北平原,在巡遊了整個遼東都護府之地後,轉而向西進入北庭都護府,又在翻越涿邪山而進入涼州地界,轉道東進到司隸,過洛陽南下荊州,再經江夏入揚州,最後轉道北上,經徐州、青州、兗州,從濮陽渡河北上到幷州,在幷州巡遊一圈後,再由壺關入冀州,最後回到薊城。
在這八個月的時間裡,李翊一些人輾轉大唐全境,行程超過十萬裡,比起後世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還要多出數倍。也就是李翊在佔據這些地區後,一直致力於改善這些地區的交通狀況,不但修葺了荒廢多年的馳道,還開闢了許多新的大道。
可以說,這二十餘年來,李翊治下,除了軍隊的花費之外,用於道路修建的費用遠遠超過其它。
甚至,要是把用於道路建設的資金用來打造軍隊的話,李翊能夠多養一半的軍隊。
當然,李翊下如此大的力氣,所打造出來的道路交通系統,在李翊征戰天下的過程中,也是發揮了巨大作用的。李翊的軍隊總是能夠透過這些道路,以最快的速度抵達前線。而軍糧的運輸,也因為這些道路系統,而順暢了許多,這同樣大力的支援了北疆軍的戰鬥。
如今的大唐治下,聯通各地的官道,可以讓普通人一天順利的行進兩百里(五十公里)。要是有馬車馬車,日行五百里(一百二十五公里)甚至更多都不是夢想。只要是在大唐治下,哪怕是最偏遠的地方,只要有馬匹,都能夠在二十天內抵達唐都薊城。
甚至,要是能夠借用官方的力量,日夜兼程的趕路,這個期限可以縮短到五天左右。
李翊巡視天下期間,可不僅僅是視察了各地的政務情況,對於軍隊防務同樣非常重視,特別是南方與蜀漢和東吳接壤的一些地方,李翊每到一處,首先巡視的就是軍隊。自古槍桿子裡出政權,他自己的天下就是透過強大的武力打下來的,李翊對軍隊的重視,超過任何人。
這不,李翊在回到薊城,稍微處理了一番積累的政務後,馬上又決定去巡視軍隊。
………………
武德二年十月,李翊來到了距離薊城三十里的御林軍駐地。
大唐朝的御林軍,由之前的親衛軍團為骨幹,加上從各大步騎軍團抽調的部分精銳組成,規模高達六萬人,包括兩萬四千步兵和三萬六千騎兵。
幽州廣陽郡薊城“臨水衛”,便是大唐御林軍的駐地。這“臨水衛”便如同後世的“天津衛”一樣,乃是薊城的衛城。這座方圓十餘里的衛城便是大唐朝最重要的軍事駐地。
六萬御林軍中的兩萬四千步兵長期駐紮在城內,而三萬六千騎兵則是駐紮在臨水衛,隨時馳援京城。
三萬六千鐵騎沿衛城大道右側綿延數里,列下六座巨大的兵陣。殺敵的三尖兩刃刀,換成了禮制的戰戈。這沉重的兵器拿在戰士的手中如同無物,雖是禮節之兵,刃柄飄著綵帶,但依舊鋒利。刃尖筆直向天,泛著光華。
當李翊的御駕出現的時候,士兵冰冷堅毅的眼底,浮現出狂熱。
李翊走出龍輦,一望無際的兵陣盡頭處彷彿已經與天相連,鋒芒畢露,帶著肅殺之氣的微風撲面而來。
這是大唐國最強橫的軍團,只屬於武德皇帝的御林軍團。但凡這位君王手中長槍所指,這些無畏的勇士,就會為他們偉大的領袖奪取一次次輝煌的勝利。
“拿朕的披掛!”
李翊扔下龍袍,換上玄色盔甲,手提霸王槍,騎上白龍駒。這匹伴隨了李翊二十餘年的駿馬,已經進入生命的暮年,近些年它已經有些衰老,再加上李翊也鮮少親自上陣,它已經很少出現在世人的面前。但是老驥伏櫪,依然志在千里。此刻,當李翊跨坐上它的脊背,銘刻在它骨子裡的血脈燃燒起來,白龍駒雙蹄騰空,仰天長嘶。
看著仰天長嘶的白龍駒,御林軍鐵騎沸騰了,萬歲的呼聲震天響。
李翊拍了拍老夥計的腦袋,白龍駒也漸漸的安靜了下來。
李翊開始檢閱軍隊,他策馬在前,岳飛、關羽、趙雲、張飛、典韋、李存孝、高寵等將領在後。
李翊策馬所過之處,方陣內的將士下馬便拜,高呼萬歲,呼聲震天。
入城後,李翊開始視察御林軍團的駐地。
負責指引的軍官向李翊做著介紹:“皇上,這裡是士兵的兵舍。以伍為單位,一舍五人!”
李翊走進去後,只見一溜通鋪,被褥整潔挨著牆放成一排,兵舍內寬敞,陽光充足。這在古時候,多幾十人住一間條件已經相當不錯了,李翊很滿意。
他一時興起,便搬過來一床被褥展開。
岳飛等大將頓時心理緊張起來,不知皇上這時要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