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出身微寒,實在很難唬住人,於是炮製了一個芒碭山斬“白蛇”的驚天創舉,自此高祖威震天下,打下了一片萬里江山。
漢高祖自己是不是斬殺了“白蛇”,沒人知道,但漢高祖自己相信這些神秘的東西倒是真的。
漢朝建立不久,一句宣告它滅亡的讖語登場了,“代漢者,當塗高也。”
這句話出自《春秋讖》,這書是何人所作何時流傳於世已經不可考,這話在漢武帝時已經傳得沸沸揚揚。
這讖語的意思是說本朝氣數已盡,要有新的王朝代替它。不過這個代替者“當塗高”卻很費解了。
這是人名還是隱語?誰是“當塗高”?於是就有人費盡心思去猜測。
漢武帝晚年乘舟北巡,在汾河上與群臣飲宴,作《秋風》辭,酒醉之後對群臣說:“漢有六七之厄,國祚將亡,宗室子孫中不知誰應此劫。”
六七之厄,按當時的解釋就是皇統傳承四十二代之後,塗高者當代漢。
大臣們安慰漢武帝道:“本朝應天受命,祚逾周殷,子子孫孫萬世不絕。陛下不要聽信這種亡國之言。”
漢武帝很感概,說自古以來,沒有聽說過國祚延續千秋萬代的,我只盼大漢社稷不要丟在朕父子手中即可。
這句讖緯之言把孝武皇帝嚇住了,自此後此言銷聲匿跡。後來無論是王莽篡立、公孫述在巴蜀稱帝,還是光武皇帝中興,雖然都屢屢用讖緯之言證明自己乃是“真命天子”,但誰也沒有用到這句“代漢者當塗高也”的讖語。
然而,事隔三百多年後,這句讖言終於再次在關中、中原等地流傳開來。很多今文經學大儒和研習讖緯之術的名家再次開始引經據典,予以解釋和猜測。
其中說法最為廣泛的一種認為這個“塗高”是指一個姓氏,這個姓氏就是“袁”。
袁家的祖宗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陳國的大夫轅濤塗,轅濤塗的名字中正好有個“塗”字。“塗高”即是指袁氏後代的高門之家,也就是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
這種解釋似乎又有點牽強,於是又有人搬出了“五德始終說”。
“五德始終說”是戰國晚期齊國人鄒衍開創的。
鄒衍是著名的陰陽家,他綜合前人關於陰陽五行的研究成果,以《尚書·洪範》為基礎編創了這套學說。他認為世界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元素相生相剋,天下萬物都是出自他們克來生去的複雜關係。每個朝代的興替也是如此,是一種天人感應。
有著規律可循的,這規律就是“五德五行”。
每一朝代都有它的一德,就好象每個人都有屬相一樣。一德克一德,所以一個朝代取代另一個朝代。五德之間的彼此克生,反映到王朝興替上來,就叫“五行相勝”。
但每一個朝代的德又是怎麼定的呢?這要看上天降下什麼預兆祥瑞了。比如最早的黃帝,碰見過一條十餘丈長,幾米粗的大蚯蚓,蚯蚓屬土,所以黃帝是土德。周朝的時候,周文王曾經看到很大一個火流星在宮殿上空盤旋一週,變成無數的火鴉,因此周自然就是火德了。
鄒衍這個五德始終說本來是為了勸說皇帝節儉,但被這群不學無術的人發揮之後,逐漸變質,什麼古怪的東西都冒了出來,好端端的一個五德學說被整得面目全非,後來乾脆成為算命風水的理論基礎,貽禍後世。
秦王贏政相信陰陽五行和五德始終說。當年秦文公狩獵的時候,打到一條黑龍,黑色屬水,因此贏政認為大秦是水德,五色裡配合水德的顏色是黑色,於是秦王命令大家把衣服都染成黑的,全國上下是黑壓壓的一片。
另外,嬴政還特意把黃河改名為“德水”,以炫耀自己應天受命。周是火德,水能滅火,水克火,那麼取代周朝的自然就是擁有水德的大秦國了。
漢高祖出身寒門,大概常年征戰,不清楚這“五德始終說”對國祚的影響。他推翻大秦帝國後,做了一件貽笑大方的事。那就是宣佈大漢一切承襲秦制,甚至連這個朝代的“德”也繼承了大秦國的“水德”,朝堂內外還是黑壓壓的一片。(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