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中旬,關西。
隨著氣溫越來越低,燭水河戰場也逐漸安靜下來。西涼軍和北疆軍各自堅守在燭水河兩岸,誰都沒有撤軍後退的意思。
在茅津渡口和弘農城渡口,數百條漕船密密麻麻地排列在一起,形成了二條南北貫通的船橋。先期運到這裡的糧食和各類物資,由數千屯田兵運到對岸,再由候在對岸的輜重大車運往北疆。
常遇春和新任河東太守丘慧(丘季智)、肖彥頂著凜冽的寒風,站在弘農城樓上說著話。
常遇春問道:“你們看,這天大概什麼時候下雪?”
丘慧眯著眼睛看看灰暗低沉的天空,縮了縮脖子,說道:“快了吧,應該就在這幾天。”
………………
十二月中旬,冀州,清河國。
李靖帶領大軍撤到東武城後,歇了兩天,然後不待公孫瓚領軍趕到,突然棄城而去,沿著清河直接退回了廣宗城。他讓徐晃帶著前鋒大軍屯兵於廣宗城十里之外的界橋,阻止公孫瓚大軍渡河。
公孫瓚率領大軍一路西進,佔據了東武城,包圍了甘陵城。清河國相季雍無奈之下,投靠了公孫瓚。
這時袁紹領軍趕到清淵、館陶一線,嚴陣以待。
甘陵城、廣宗城、清淵城各自相距一百里,三路大軍正好形成對峙之勢。
這是三方都需要的局面,於是,隨著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冀州安靜了下來。
………………
大漢國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正月。
正月上旬,長安。
王柔和傅幹到了長安後,拜見了天子,但沒有見到太師董卓。
當天晚上,司徒王允在家宴請王柔。兄弟兩人幾年沒見,分外親熱。王柔說明了來意,希望王允能從中疏通一下,幫助自己見到董卓。
王允仔細問了一下北疆的情況,但他聽說李翊已經撤消了泉州朝廷,獨佔了權柄,顯得非常吃驚,問道:“叔優,當初一幫老臣要去北疆時,我就料到有這一天。大漢前有董卓之禍,後有李翊之患,社稷將覆矣。”
王柔笑道:“子師兄過慮了。北疆的事,我剛才已經詳細對你說了。我家主公和董卓比起來,還是有很大的區別,他……”
“你不要說了。”王允揮手打斷了王柔的話,激動地說道,“董卓是西疆的一頭惡狼,李弘是北疆的一頭猛虎,兩個人的本性是一樣的,都是大漢的奸侫。”
王柔知道王允性情剛烈固執,很難說服,所以也沒有過多辯解,任由王允大發脾氣。王柔在北疆地位不高,朝廷的許多重大決策他都不知道。離開泉州前,張溫和盧植特意找他密談了一次,稍稍透漏了一點朝廷下一步的打算。朝廷為了儘快拯救社稷,即將開始征伐大戰,其首要目標就是攻打長安,討董勤王。朝廷派他到長安有兩個使命,一個是迷惑和麻痺董卓,一個是說服王允再次策劃兵變。
王允從董卓主政開始,就百般討好董卓,因此遭到了很多官僚儒士的鄙視和痛斥。但張溫、盧植等少數大臣知道王允之所以甘願自毀聲名,都是太傅袁隗的安排。大臣儒士們越是唾罵王允,董卓就越信任他。王允憑仗著董卓的信任和手中的權力,最大程度的保護著天子和士人,勉強支撐著搖搖欲墜的朝廷,竭盡全力維持著三輔百姓的生存,暗中策劃了多起削弱和打擊董卓的行動。
王柔等王允稍稍平靜了一些,從懷裡拿出了張溫的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