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馥真是窩囊。”張郃忿忿不平地說道,“他是冀州牧,而且他又有糧食又有軍隊,這麼強的實力,竟然還鬥不過袁紹,真是奇聞。這個人看上去很老實嗎?”
“不是韓馥老實忠厚,而是袁閥的勢力太龐大了,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料。”李翊搖手道,“冀州的形勢我們完全估計錯了。”
“現在我們首要問題是大軍的糧餉面臨隨時斷絕的危險。由於韓馥的問題,冀州軍無法抵禦黃巾軍的攻擊,黃巾軍可能提前進入冀州。這樣一來,冀州南部郡縣馬上就要遭到黃巾軍的洗劫,流民會蜂擁北上。”
“正因為如此,韓馥向太傅緊急求援了,而公孫瓚也於本月上率三萬大軍南下。公孫瓚的三萬大軍有一萬是鐵騎,再加上兩萬步卒,冀州供應給他的糧餉要比我們多,也就是說,韓馥肯定支撐不了幾天。兩下權衡,他當然要切斷給我們的糧餉供應。其次,公孫瓚南下了,我們就沒有藉口進入冀州了,這是最嚴重的問題。”
“冀州如果斷絕了給我們的糧餉,我們就是部分撤軍也解決不了問題。弘農郡這裡必須要留軍隊駐防,要留軍隊就要有糧餉。”徐達問道,“不知道豫州、荊州那邊的情況怎麼樣?能不能買到糧食?”
“那邊的情況更糟糕。”李翊苦笑道,“錢我們有,但糧食就不一定了,因為那邊打起來了。”
李翊把荊州、豫州發生的事簡要說了一下,然後說道:“當務之急先保北疆。你們三支大軍急速北上。雋乂你去河內,把河內給我佔好了。而且隨時做好進入魏郡的準備。”
張郃神情凝重地點點頭。
“天德你立即進駐常山,讓元固立即進駐邯鄲。韓馥這個冀州牧保不住自己的地盤,那就讓我們來幫他保住吧。”
徐達看看李翊問道:“主公,這樣是不是有些不妥?我們和公孫瓚的關係一向不錯,常山是他的地盤……”
“什麼算是他的地盤?他只是河間國相,常山國啥時候算是他的治下了?朝廷承認了嗎?長公主承認了嗎?我承認了嗎?”李翊十分不滿的說道,“都沒有,除了公孫瓚自己,沒有誰承認常山國是他的地盤!我是大將軍,掌大漢兵事,我要在那裡部署軍隊,難道還要誰的認可不成?”
“太傅太過分了,這麼大的事,他竟然不稟奏朝廷就私自作主。還有公孫瓚,三萬大軍南下冀州,他竟然連個招呼都不打。更可氣的是韓馥,他主掌朝廷的權柄,一點規矩都不懂,向人求援這麼大的事,他竟然都不上奏朝廷。他們眼裡除了自己,除了自己的州郡,哪裡還有長公主?還有朝廷?還有我這個驃騎大將軍?”
李翊一掌拍在案几上,殺氣騰騰地說道:“我只要一個目的,那就是儘快拿下冀州。只要拿下冀州,你們想怎麼幹就怎麼幹,不要顧慮太多。出了事,我們背後還有長公主,還有朝廷,還有北疆數十萬大軍,怕什麼?”
………………
五月初,弘農郡。
張溫、丁宮、楊彪帶著幾十名掾屬,在三百名虎賁衛士的保護下渡過黃河。一行人在驃騎大將軍營暫時停了下來。
李翊把近期京畿和荊、豫兩州發生的事對他們詳細敘說了一遍。張溫等人雖然在泉州的時候已經看過李翊的奏章,但此時再聽李翊娓娓道來,心中不禁焦慮萬分,對振興社稷的前景也失去了當初的自信。
按照朝廷原定的策略,佔據京畿之地後即以武力威逼荊、豫兩州。如果兩州大吏拒絕遵從朝廷的所有指令,也就是拒絕向朝廷上繳賦稅,則立即予以攻擊。
但李翊不願意,李翊想安撫荊、豫兩州大吏,先把京畿的形勢穩定下來,然後再去打冀州。
然而,朝廷和李翊都錯誤的估計了形勢,無論是朝廷還是李翊,都完全沒有預料到各地州郡大吏在大軍攻打董卓期間和攻佔京畿之地後,做出了許多令人瞠目結舌的事情。
現在朱儁、孫堅、袁紹、袁術都反對李翊的大軍進駐洛陽,而李翊在沒有得到袁術、孔伷的承諾下,也不敢輕易進京。畢竟朝廷需要賦稅,大軍需要糧餉,紛紛回遷的京畿流民需要賑濟,京畿兩郡的秋種也需要他們的大力援助。如果雙方鬧僵了,長公主和朝廷就很難得到各地州郡的支援,這對朝廷沒有任何好處,對於李翊圖謀的大業也沒有好處。所以李翊暫時還不想跟袁術他們翻臉。
北疆軍既然不能進洛陽,那麼朝廷就不僅僅面臨既定策略能不能實施的問題,而是朝廷能不能遷到洛陽的問題了。因為長公主和朝廷如果缺乏北疆大軍強悍武力的支援,韓馥和袁紹等部分州郡大吏在主掌權柄後,會因為皇統等諸多分歧,部分改變或者完全改變朝廷定下的振興之策,這是一幫老臣們絕對不願意看到的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