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們退得快,漢軍必然就追得快,這樣等我們退到北海,漢軍就沒有吃的了。”軻比能說道,“只要我們不再堅守龍庭,我們就掌握了戰場上的先機,漢軍也就陷入了被動。北海的冬天比這裡來得更早更快,漢人想不死都難。”
“軻比能,十二年前,我們就是這樣擊敗漢軍的,李翊有前車之鑑,未必會中計。”彌加小聲說道,“漢人歷次征伐大漠,不一定都以打到狼居胥為勝利的終點,他們一般以冬天來臨為終點。所以我覺得只要我們守到冬天,李翊沒有糧草了,他自然會撤兵回國。”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部落,人口都是根基,是戰爭力量的潛力。李翊經營北疆這幾年來,從大漢國其它地方遷移了多少人口到北疆?如果不是他這麼做,李翊可能有如此強大的兵力嗎?我們如今會面臨這樣的危境嗎?”
“本來,我們的戰爭潛力就因為前些年不斷地戰敗以及內亂,已經快要被耗盡了,如果任由漢軍把我們二十多萬族人和幾百萬牲畜擄掠回國,鮮卑國就徹底完了。光剩下我們這幾萬大軍能幹什麼?在草原上沒有吃,沒有穿,也不能繁衍後代,鮮卑國只能走向自我滅亡。”軻比能斬釘截鐵地說道,“為了鮮卑國的希望,為了鮮卑族能夠繼續繁衍下去,我們務必要擊敗漢軍,奪回被他們搶去的一切。”
眾人聽了軻比能的話,默然無聲。
鮮卑人撤離了龍庭。
岳飛迅速把這個訊息稟報了李翊。
李翊召集徐茂公等人商議了很長時間,決定暫時不要追擊。目前天子的病情越來越重,洛陽情況不穩,大草原錯綜複雜,還是再看看為好。
於是李翊急書岳飛,留三萬鐵騎駐守龍庭,其餘人馬立即返回受降城和稒陽城。
就在李翊的命令下達不久,一個訊息傳到了稒陽城:天子劉宏駕崩了。
………………
大漢國中平六年五月十三,天子劉宏駕崩時年僅三十四歲,在位二十一年。
他在本朝算是一個不稱職的天子,年幼時他耽於享樂,寵幸中官,昧於朝政,等他年紀大了,懂事了,想做點事的時候,卻迎來了本朝最為巨大的一次流民暴亂。
隨著黃巾軍此起彼伏的叛亂,大漢國也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然後就是更多的叛亂,更多的胡族入侵。
就在大漢國為了生存而苦苦掙扎的時候,天子不思變革,卻因為一己之私把大漢國引入了更加可怕的皇統之爭裡,結果搖搖欲墜的大漢國不但蜂煙四起,而且朝堂之上更是波譎雲詭,隨時都有一觸即發的深重憂患。
天子雖然不稱職,但有一點卻是最清楚的,今天的大漢國已經病入膏肓,即使是高皇帝、世祖光武皇帝再生,他們也沒有辦法在這短短十幾年裡重振大漢,最後也只能像當今天子一樣,落個無可奈何的下場。
天子比他叔父孝桓皇帝強的地方是,他為大漢留下了皇統,為大漢的國祚延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比孝桓皇帝差的地方是,他沒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功績,雖然大漢數十萬的將士為他打了無數的仗,但結果是叛亂越打越多,疆域越打越少。所以他沒有任何榮耀,只能諡號為“靈”,這比孝桓皇帝的“桓”差了很大一截。“靈”的意思就是說他放任本性,不能見賢思齊,沒有任何政績。
天子駕崩的第二天,大將軍奉何皇后懿旨,率一萬北軍進入孟津,駐紮在百郡邸。(百郡邸就是大漢國各州郡府衙在京所建的聯絡官邸,相當於現在各地政府的駐京辦事處。
同一天,以袁隗為首的三公九卿諸大臣按照大漢律法,擁立大皇子劉辯為大漢國的新皇帝,劉辯時年十四歲。
新帝尊稱母親何皇后為皇太后。何太后臨朝主政,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光熹。
新帝封皇弟劉協為勃海王。劉協時年九歲。
新帝任命後將軍袁隗為太傅,與大將軍何進共同參隸尚書事,處理朝政。
不久,新帝依大將軍所奏,任命荀爽為光祿大夫,袁紹為司隸校尉,王允為河南尹,劉表為御史中丞,何顒為北軍中候,鄭泰為尚書。(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