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倒更像是有人刻意為之,似是在隱藏或者傳達著什麼特殊的資訊。
難道這不起眼的磨損之處,是一處標記或者關鍵線索?
沈愈越想越覺得可疑,於是,他迅速拿起強光手電,準備重新對銅爐進行細緻的打光檢查,期望能從這處磨損痕跡中發現一些蛛絲馬跡。
可就在這時,汪老突然丟擲一個問題,打斷了沈愈的動作與思緒,“小沈,當下流行的工部侍郎或者工部尚書吳邦佐造宣爐的說法,你覺得對還是不對?”
沈愈緩緩放下手中的手電,輕輕搖了搖頭,神色篤定地說道:“汪老,這個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語氣斬釘截鐵,沒有絲毫的猶豫與含糊。
汪老微微皺起眉頭,一臉納悶地問道:“哦?為什麼?”
沈愈清了清嗓子,有條不紊地解釋道:“吳邦佐,翻遍整部明史,也是查無此人。
“明宣宗時期的工部尚書名為吳中,其字為思正,並非邦佐。
“吳中因自身卓越的功績,從國子監的一個讀書人一路累遷至右都御史。
“在永樂五年,他改任工部尚書,此後其仕途雖有波折,曾被罷官,但在仁宗即位後,又被重新起用。
“不僅恢復了官職,還兼詹事,加太子少保。
“此人在明代可謂是四朝元老,自永樂五年起便長期擔任工部尚書一職,歷經洪熙、宣德、正統四朝,在工部尚書之位上兢兢業業,頗有一番作為。
“由此可見,吳邦佐此人或許在宣爐製作工藝方面極為精通,但絕對不是什麼官身,與工部尚書或者工部侍郎的職位毫無關聯。”
沈愈頓了頓,繼續說道:“換句話說,凡是帶有吳邦佐款的宣爐,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都是贗品。
“假設您這尊銅爐也有吳邦佐標記的話,晚輩根本不需要花費如此多的時間與精力去深入探究。”
汪老聽後,臉上露出一副不置可否的神情,沉默片刻後,又接著問道:“按照小沈你的說法,古玩行所流傳的在宣德爐停止鑄造後,工部尚書或者工部侍郎吳邦佐又偷偷召集工部那些工匠,依照宣德爐的圖紙和工藝程式進行仿造。因為鑄造銅爐的匠師都是一班人馬,銅料也比風磨銅差不了多少,其所著宣爐可與真品媲美的說法都是假的了?”
沈愈微微點頭,神色平靜地說道:“有些往臉上貼金的嫌疑。但有一點,贗品歸贗品,不可否認的是,一些吳邦佐款的宣爐在藝術價值方面並不低。
“它們雖不是真正的宣德爐,但在工藝、造型與銅料等方面也有其獨特之處,同樣具備一定的收藏價值,所以在古玩市場上也頗受一些藏家的喜愛與關注。”
說完,沈愈拿起手電打光開始觀察銅爐底部。
就在這一刻,一團深青色足有鵝卵石般大小的寶光從擺放銅爐几案的下方冒了出來。
這一刻,沈愈懵圈了。
鵝卵石般大小的深青色寶光?
???
發生了什麼?
深青色代表的是明早期的古董,而鵝卵石是最大的寶光體積。
几案底下到底藏著什麼寶貝能發出如此強悍的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