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字帖與其說是與神龍本仿的像,不如說是描的像。把《蘭亭序》藏鋒、破峰,飛白,掛筆,回鋒,牽絲、映帶、由方轉圓、由圓轉方,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的種種奇妙變化全部體現了出來。
墨氣,行款,神韻可說皆是極品。為什麼說描的像,因為這不是照著寫的而是照著描的。
書貼的臨摹與字畫不一樣,書帖中的臨是把真跡置於面前,然後觀其大小走勢,墨之濃淡,再自己寫。
摹則是描,也有個鼎鼎大名的名字,就是:雙鉤填墨。雙鉤填墨也叫
“雙勾廓填”,又名響搨。【xiǎngtà】具體就是用一張半透明的紙蒙在真跡上,隨著字型的走勢一筆一劃的給雙鉤複製下來,成為一個空心字。
然後再用同樣的墨,一絲一絲的填滿空白的地方。這種技術如果嫻熟的話,算是古代法書複製中最逼真的方式,有
“下真跡一等”之說,就是比真跡也僅僅低一點。說起來跟小時候拿那種透明的紙在買來的某某毛筆字帖上一筆一劃的寫字差不多。
但有一點,人家的紙那是稀世珍寶,當時具體叫什麼不知道,現在古玩圈子裡叫它硬黃紙。
傳說這種紙加熱,也有說打溼,再均勻的塗摸黃蠟後,紙張便會好似玻璃一般透明,紙下的東西可以纖毫畢現。
雙鉤填墨需要一定的書法基礎,不然也不行。選擇紙張的最低要求必須是罩在真跡上可以看清下面的字。
然後再把兩張紙同時放在明窗或者光線好的地方,對著光線描摹。沈愈曾經隨祖父去南粵省一位老友家中做客,在那位老先生的家中看到一副與此貼筆跡異常相像的字帖。
同樣的蠶繭紙,同樣的筆風。那件字帖為明四家文徵明之真跡,那此貼很可能亦是其真跡。
文徵明詩、文、書、畫無一不精,有
“四絕”之稱,唐寅雖同是明四家之一,天賦也更高,在現代名氣也更大,但在真實歷史上的地位比起文徵明來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因為文徵明性格極為沉穩,也最為努力,所以最得老師沈周喜愛。文徵明之書法以兼善諸體聞名,尤擅行書和小楷,行書大家中他最尊王羲之,一生之中極喜臨摹《蘭亭序》。
他老人家是高壽之人,享年九十歲,就是去世前的一年,還親筆寫了一副《蘭亭序》,筆意可說直追右軍真跡。
文徵明與項元汴家是世交,神龍本就在項元汴家,雖然那時文徵明已經去世了,但以此來看,神龍本在項元汴購買之前,文徵明很可能就見過神龍本真跡。
這種推測並不是沒有根據的。明代皇家不喜收藏字畫書帖,大部分真跡都在民間文人手中,而文徵明是繼沈周後的吳門畫派之首,也是當時文人圈子與鑑藏圈子中的第一人。
他的古董鑑定技藝可說絕世無雙,家中有很多古代名人真跡,尤其以趙孟頫與元四家的為多,很多人都是求著文徵明來鑑定。
他想去任何人家看任何古代字畫名帖真跡,就是一句話的事,甚至會感到很榮幸。
項元汴就是透過其子文彭引薦才可去大文學家王世貞家裡獲觀南宋四家之一劉松年的《仙山樓閣圖》,因為當時沒帶錢所以就沒買,後來回到家後一直戀戀不捨,拿了鉅款在文彭的陪同下才終於買了下來。
從這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文家在當時文人圈子裡的巨大影響力。默唸一聲鑑寶,一團深藍色如同湯圓一般大小的寶光在字帖上方三寸處急速凝聚而出。
“妥了!”
“此副文徵明之《蘭亭序》雖然款識與署名不知道哪去了,但其價值至少過千萬,只是如何把這幅明本真跡順利給拍下來呢?”沈愈細細思索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