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戲水游魚圖》是一副佚名畫。
或者說是一副神采如生的絕品佚名游魚畫。
佚名就是無名的意思。
佚名畫並不是說沒有畫名,而是指畫上沒有畫家本人的署名與落款。
用最簡單,最直接的話講就是不知道此畫到底是誰畫的。
在如今各大博物館館藏的古代書畫作品中,佚名書畫佔了很大比重。
尤其是元代以及南宋,北宋時期的作品,佚名不落款的居多。
一些流傳數百上千年的字畫直到現在也仍然不知道其作者姓甚名誰。
原因很簡單。
因為宋代之前,很多畫家不為名利,其作品多為窮款或者無款,也就是不寫自己名字。
即使有落款也不會輕易讓人找到,多是藏在山石樹冠或者邊邊角角中。
藏起來落款很難找到,邊邊角角的落款在歷次裝裱時又容易被裝裱匠人無意割掉,很多就算本來有款的字畫時間長了也可能變成無款。
在書畫完成後落款鈐印,並題上自己名字的做法是宋元以後才逐漸盛行起來的。
確切的說是明代才流行的。
唐代與北宋落款的畫極為稀少。
南宋,元代的也不是很多。
到了明清,因為很多畫家指著賣畫掙錢,必須要落款。
還有很多文人互相追捧,你畫了一張畫,我給你題一首詩,我畫一幅畫,你給我蓋個章,這樣一來落款署名才多了起來。
這時,裴玉琴湊到沈愈耳邊低聲道:“怎麼樣?”
“還得再看看。”
在古代,魚即為餘。
年年有魚就是年年有餘。
這也是人們對風調雨順,生活富足的一種期盼。
明清畫譜集大成者,有繪畫教科書之稱的古籍《芥子園畫譜》中提到一則“畫魚訣”的繪畫訣竅。
上面這樣講:
“畫魚須活潑,得其游泳象,見影如欲驚,覓食意閒放。
“浮沉水藻間,清流姿盪漾,悠然羨其樂,與人同意況。”
這些詞彙簡直是為此畫而生。
“好畫,絕對的好畫。”
收斂心神的沈愈逐漸冷靜下來。
他終究是打小在祖父身邊長大的,唐畫真跡都見過,一副佚名魚龍畫固然神奇,但也不是說就完全沉醉於其中。
實話講,這種因為光線問題而出現內容變換的畫沈愈確實是第一次見到。
但古人的智慧現在人很難研究明白,多一副游魚圖也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