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彪沉吟片刻,徐徐開口,“三月之內,董公能奪回轘轅關否?”
董卓如實回答:“不能。”
楊彪又問:“董公能教山東諸侯離散否?”
董卓道:“能,但絕非一日之功。”
楊彪的嘴角露出一絲笑容,淡然道:“既如此,為何不納投降書?”
董卓回答道:“郭翼寒門出生,山東諸侯豈會與他合作?”
“非也,非也。”楊彪豎起一根手指,笑道:“以郭翼的為人,他絕不會與山東諸侯合作。但卻會在董公平亂時趁虛而入。朝野之中,有心人不可勝數。恕我直言,聖上至今仍視郭翼為太傅。”
這句話點到了董卓的痛處,也是他沒有采納李儒建議的根本原因。他董卓也是草莽出生,在這朝中的人望或許還不如郭翼,至少人家可是靠真才實學當過太傅的,詩詞歌賦流傳天下。在轘轅關一時半會拿不下的情況下,只要山東諸侯西進,郭翼必然會渾水摸魚。
而一旦董卓離開雒陽,或是在前線出師不利,那郭翼兵臨城下之時,就是雒陽換主之日。在董卓與郭翼之間,皇帝與朝臣絕對會選擇後者,無他,後者多少還是講道理的。
“我若招降郭翼,該如何安置?”
楊彪微笑道:“郭翼乃是戴罪之身,命他去前線討賊,將功贖罪即可。”
“若其反之,如何?”
“糧草軍需均在董公,郭翼心有餘而力不足也。”
“司空所言,深得我心。”董卓大笑,吩咐道:“封郭翼為龍騎校尉,守陽城。”
“不可。”楊彪立刻反對,勸諫道:“董公,陽城乃是郭翼據地所在,若是有變,董公該如何自處?”
董卓仔細想了想,好像是這麼回事。不對郭翼進行排程的話,這招降就沒啥子意義。郭翼依然可以乘亂入關。這事兒的關鍵在於,轘轅關要處於自己的控制之下。
“老夫亦如此擔憂,可惜沒有良策。”
楊彪獻計道:“山東諸侯意欲入關,只有三條路。潁川、陳留、河內三地而已。諸侯會盟於陳留,但有虎牢關在,遣一上將即可。河內太守王匡響應會盟,已然叛離。聽聞袁紹亦欲屯兵於此,此乃魚遊沸鼎之時,董公不可不察也。今日潁川關隘所在的郭翼來降,將軍何不遣其北上,奪取河內?此戰若勝,則郭翼與山東諸侯勢同水火,只能依靠董公,則河內可定。此戰若敗,則郭翼損兵折將,不可復興,董公則除心腹大患。如此一石二鳥,驅虎吞狼之計,董公可有意乎?”
“妙計!妙計!”董卓撫掌大笑,激動的起身拉著楊彪的手說:“司空大人神機妙算,應得重賞。”
“董公莫急。”楊彪似乎對封賞並不在意,又給董卓出了一條主意,“郭翼受罪於天,董公當上奏天子,赦免其罪。如此則可定朝臣之心,又可破諸侯士氣,一舉兩得也。”
“好!就按司空大人說的辦!”
董卓哈哈大笑,在呂布的護衛下離去。
剛剛出門,呂布便問:“義父何故相信楊彪之言?”
董卓大笑,又長嘆一聲,頗有些無奈道:“身不由己,身不由己也。”
回到府上,將楊彪的計策說給李儒聽。李儒的腦子可比呂布靈光多了,笑著拱手,祝賀道:“可喜可賀,主公一計便天下可定。”
雖然楊彪的立場很可疑,但對目前的董卓來說,這的確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可以壓制一下朝中浮動的人心,也能最大程度的降低郭翼如鯁在喉帶來的危機。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這一計,是顧不得那麼多立場、陰謀的。
陽城。郭翼收到了聖旨。
赦免他的罪過,同時任命他為河內太守,討賊中郎將,移師河內,剿滅王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