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魔都大大小小的報紙,無一例外全都刊登了26路無軌電車翻車事故的新聞。
而浦江市大大小小的報亭貨架上,最中間的位置仍舊擺放著一大摞《東方都市報》。
沒辦法,就屬這家報紙的頭版最搶眼。
這一會的宣傳部局長辦公室裡,章局長也捧了一份《東方都市報》。
二分之一的頭版版面,刊登著26路無軌電車事故的長篇跟蹤報導。
大量的配圖展示,一下就抓住了章局長的目光。
“我市領導向26路車上的受傷群眾,表示了最誠摯的慰問,並親自去醫院給他們送上了……呵呵,”
輕輕唸了一兩句後,章局長忍不住笑了出來:“江海啊江海,還真有你的。”
配圖上的市領導笑容可掬、關切備至。
而,跟在左右的工作人員,各個身穿一件馬甲,那上面“東方都市報”的幾個大字,也拍攝的清清楚楚。
80年代前後,國內大多數的工廠企業只知道注重經濟效益,卻忽視了對自身品牌的宣傳與維護。
與之相比,國外的某些企業對於自家品牌的知名度宣傳,卻已經做到了近乎瘋狂的程度。
可口可樂早在1978年,就開始研究可以進入我國的渠道。
最後,終於被這貨如願以償。
雖然一直被告之只能在涉外商店擺攤,並只能銷售給外賓。
卻,絲毫沒影響這貨的野心。
一到星期天就出門髮帶字氣球的宣傳行為,一直堅持到可以在國內公開銷售。
雷達手錶更絕。
作為一家世界著名的手錶廠商,它能有今時今日的地位,絕不僅僅是依靠自身過硬的質量。
雷達打一開始就夢想進入中國市場,並且一直堅信中國是個巨大的高檔手錶潛在市場。
而且,想要開啟這個市場,就必須用廣告來敲門。
早在1974年時,瑞士工業在燕京辦了場博覽會,當時雷達也來了。
雖然之後的四年間,沒有產生一個訂單,卻絲毫沒令它產生退意。
到了1979年,廣告的春風終於吹起。
雷達手錶不但迅速在《文會報》上刊登了大幅廣告,還租下了南京路上所有的國營種錶店櫥窗。
奇怪的是,儘管廣告的陣仗擺的轟轟烈烈,卻沒有在國內擺放過任何一節手錶展櫃。
只打廣告,不賣商品的飢餓銷售行為一干就是四年。
你說你不賣就不賣吧,它偏偏還不滿足只打廣告。
在這四年期間,雷達公司陸續在燕京、魔都、廣州、福州設立了雷達手錶特約客戶服務中心。
說是要為海外華人從國外帶回的雷達表,提供完善的客戶服務。
這一騷操作,又吸引了一大把渴望奔赴國外的群眾。
這樣的長線一直放到了1982年,國人才終於在百貨大樓看見了傳說已久的瑞士名錶——雷達。
那麼貴的手錶,第一天就在魔都賣出了700多塊。
四年光打雷不下雨的廣告費,沒多久就給連本帶利收了回去。
要不說還得是資本主義狡猾呢!
此時,江山同志的到來,也令馬甲廣告的出現時間,足足提前了20年。
這一會,《東方都市報》上的照片,可不僅僅只有章局長在注意。
“章局,”宣傳部的一位工作人員走了進來:“兩臺影印機已經在送去報社的路上了。”
“很好,”章局長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