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月,人民空軍飛行員楊國祥駕駛著11264號強5甲型強擊機,成功地投擲了我國第一枚實用氫彈——“狂飆1號”。
此前,早在1971年12月的投擲實驗中,因機械故障氫彈未能投下,楊國祥帶著五道保險已開啟四道的氫彈安全著陸,創造了一個奇蹟。
1977年經上級研究,批准了“狂飆1號”核彈級強5改型研製的主要戰術技術要求。
1979年6月,中國空軍擁有了戰術核打擊的能力。
1980年初,八一電影製片廠準備以此為大背景拍攝了一部空軍題材的故事片《飛行交響樂》。
專案確立後,影片的籌備組不但前往當年絕密的馬蘭核試驗基地進行體驗生活。
還經上級批准,調來了一位了不得的軍事顧問——執行甩投氫彈試驗的飛行員楊國祥!
正因為有重量級的軍事顧問現場指導,《飛行交響樂》中才有了近似於軍教片一般的強5操作和飛行鏡頭。
不僅如此,影片中所有出現的機型,全部為真機實拍。
老式圖2轟炸機飛行員座艙內交流的實拍鏡頭、用於威力測試的圖2輕型轟炸機、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轟炸機,也是空軍最早大規模裝備的轟炸機……
影片中驚險、勁爆的鏡頭不斷。
強5強擊機空中開啟彈艙準備投擲核彈的場景、由於拋投裝置故障迫使強5強擊機帶彈著陸的歷史瞬間……
為了在片中反應氫彈爆炸的場景,劇組採用了油氣炸彈爆炸模擬氫彈爆炸閃光和蘑菇雲。
所以,這部影片一直被譽為是我國空軍強擊機部隊的軍教片。
1980年,春。
八一廠《飛行交響樂》的前期籌備,正在井然有序的進行中。
劇中幾位演員的尋找與挑選都非常順利。
除了,男主角。
按照劇本里的標準,男主角的身材要挺拔,面部的造型與線條要有英武和陽剛之氣,同時還要顯得成熟幹練。
按著這樣的要求,劇組開始了拉大網式的尋找,但總也找不到滿意的人選。
到最後,找尋了一大圈的導演李文虎,卻在自己的八一廠裡巧遇了一位外單位借調在此的天選之子——朱時茂。
打那開始,朱時茂終於結束了自己拍什麼停什麼,拍什麼批什麼的演員生涯。
不過這一會,巧遇還沒發生。
已經拍攝完電影《戰歌》好幾個月的朱時茂,正面臨著再接不到活,就不得不返回原單位福州話劇團的尷尬境地。
正當他萬分著急的時候,陳佩絲領著央視導演王扶林來了。
直到看著王導離開的背影,朱時茂才從恍惚中清醒過來:“太好了佩絲,我正愁是不是該捲鋪蓋走人呢。”
“這下開心呢!”
身穿條紋襯衫、白色喇叭褲的陳佩絲,還在腦袋上卡了一隻蛤蟆鏡:
“我跟你說老茂,那天我剛得知你的處境,立馬就給我哥們打電話了。”
朱時茂:“你哥們?”
“我哥們就是這部宣傳片的策劃人,”陳佩絲的大拇指,向後揚了揚:“你猜怎麼著?”
朱時茂倒是早就聽佩絲吹過他這位浦江的好友:“怎麼著了?”
“我哥們一聽,”陳佩絲倍有面的說道:“二話沒說就把原定的唐國強給換了。然後,這個皇上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