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功深表同意:“還有一對沙發呢。”
……
四位老知識分子一塊往外走。
黃永鈺路過家門時,還不忘進屋戴了頂帽子。
王世襄家的芳嘉園衚衕,距離大雅寶衚衕沒多遠。
老幾位一路聊著、懟著……沒一會就到達了目的地。
戴了對護袖的王世襄,正在屋裡忙著碼傢俱。
看著散落了一院子的紫檀、烏木、黃花梨……
幾位老同志的眼睛都忙不過來了。
王世襄一瞧見自己的老夥計們,甭提有多開心了:“你們來的正好,趕緊幫忙搭把手。”
“得,”
這些人裡面就屬黃永鈺年富力強:“大年初二不好好在家待著,上你這來打下手了。”
再瞧另幾位:
啟·雍正第九世孫·齊白石弟子·故博專員·功,
朱·朱熹第25世孫·父子兩代皆是故宮專員·家溍,
這二位鑑定專員,平日在單位沒事就幹些修修補補的活。
捎帶手的,還會蹲下身子摟一把磚縫間的雜草。
所以,常戴著一副藏青色護袖的專員們,很自然就加入了勞動人民的隊伍。
只有歲數最大的沈叢文,不慌不忙的找了把黃花梨的圈椅坐了下來:“可真是好東西啊!”
說完,抬頭看向了眼前的老幾位。
哎呀,除了黃永鈺,另外三位可都是有“案底”的人啊!
王世襄、朱家溍和張伯駒一樣,沒事就喜歡淘些個文物捐給國家。
雖然,大步列跌時期,他們這些成就沒被領情:他們的祖輩錢是打哪來的?
但仔細想想,這幾位在解放前解放後收了不少好東西的人,為什麼還越收越窮?
張伯駒手上的哪件玩意,是米國佬安思遠能比的?
究其原因,還不是因為他們只捐不賣,和大部分同期的紈絝相比:
他們是,祖蔭的福沒少享,抗戰的錢沒少捐,國沒少愛,苦沒少吃;
而其他紈絝們是:戰亂財沒少發,祖蔭的福沒少享,福沒少享,福沒少享……
所以,當其他沒吐出來的紈絝,掐著點回國.
這幫老幾位正齊心協力的在王世襄的大雜院裡,合力抬傢俱呢!
“就你這三間小平房也堆不下這麼多呀,”黃永鈺看著疊在一塊堆的紫檀、黃花梨……忍不住皺起了眉。
“旁邊就是人家的小廚房,”沈叢文坐得遠、看得全:“一個不小心,你這滿屋子的好東西,就和肉一塊燉嘍。”
不提還好,聽這對叔侄一提,王世襄更愁了。
這住著10戶人家的四合院原本就是他的,現在變成大雜院也就算了。
倒還越蓋越雜了。
貼著他的屋牆加蓋了五間小廚房,油煙就不說了,還存在火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