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後拍攝時,也經歷了國民政府的多次阻擾。因為這部影片裡反映的社會現狀,正是當時政府在極力遮掩的事實……”
1947年,冬夜。
畫家張樂平冒著風雪,走進了浦江的一條弄堂。
剛進弄堂口,就看見了三張凍得通紅的小臉。
走近一看,原來是三個十歲左右的流浪兒。
三個披著麻袋、赤著腳的小傢伙,緊緊的圍著一隻烤紅薯的爐子取暖。
其中兩個孩子被凍的直跳腳,而另一個則趴在雪地上使勁吹著爐底的火苗。
寒風呼嘯、大雪紛飛。
貧窮的畫家呆呆的看著三個孩子。
一聲嘆息後,本身也寄人籬下的張樂平,只能默默的離開了。
躺在朋友家的沙發上,一夜未眠的張樂平在第二天一早便出了門。
再次路過那條弄堂時,震驚的發現昨晚見到了其中兩個孩子,已經凍死在了爐子的跟前。
早已熄滅的爐膛裡,依然放著兩孩子的兩雙小手。
當場忍不住痛哭的張樂平,被這幕深深刺激到了。
他當即決定加入吶喊的行列。
身為畫家的他,回去後便換上了一身破衣爛衫,走上街頭和流浪兒童混在了一起。
和他們交朋友,聽他們講身世。
哪裡是舊上海最髒亂差的地方,哪裡便有他們的身影。
不久後的《大公報》上,便出現了一組組以流浪兒童為原型的《三毛流浪記》漫畫連載。
這組以幽默方式,揭露社會醜陋的漫畫,立刻吸引了大批讀者的目光。
一時間,流浪兒童的悲催遭遇成了全社會關注的話題。
雪片般的讀者來信,紛紛寄向了《大公報》。
隨信寄來的,還有大量的衣物、食品、玩家、醫藥……
而宋慶鈴與張樂平聯合舉辦的“三毛樂園”漫畫展,也為這些流浪兒童徵集了數目可觀的募捐。
1948年,浦江崑崙影業決定將《三毛流浪記》搬上大銀幕。
拍攝期間,不斷收到恐嚇電話和信件的劇組,卻拍得精心敬業。
“《三毛流浪記》這部電影,”
江山興奮的說道:“其實就是一場眾星捧月的電影。”
其他三位正聽著憂傷的時候,卻發現了江山笑了起來。
古錚錚:“眾星捧月,這話怎麼說?”
“這電影裡不是有一場收養三毛家庭的豪門宴請嘛,劇組在當時不但佈置了富麗堂皇的場面,
還請來了一幫大明星為宴會助陣,上海灘有頭有臉的人物全都來跑龍套了。
自備服裝、自備飾品,怎麼炫富怎麼穿。宗旨就一個,一定要展現出當時社會的貧富差距。
根據當時的新聞報導,這些明星全都是免費來給小三毛助陣的。
其目的,就是要讓全社會都來關注流浪兒童的問題。”
“我想起來了,”胡嘯道:“這場戲裡好像還有孫道臨和吳茵。”
古錚錚點了點頭:“我也想起來了,難怪在宴會上哪哪都是熟面孔,原來都是在響應號召啊!”
“全明星陣容,”陳佩絲在腦海裡醞釀了一番:“這樣拍出來的電影,群眾能不愛看嘛!”
胡嘯笑了:“可不,所謂專業的看門道,業餘的看熱鬧,人民群眾可不就圖個熱鬧嘛!”
古錚錚心頭一動:“更別說是……明星們的熱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