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擔心老者是被囚禁的弘含光上前,還沒看明白情況,那老者便對他笑了笑:“你來了。還有什麼疑惑嗎?”
“我是想明白了一些事情,所以才想來找你問一下。”弘含光看著老者的魂魄,輕聲道:“我從出生開始便沒有盡力過人間困難,而後修行又希望長生,所以在我後來看到人間種種之後,不由想要那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才會生出種種憂患。實際上,人生至樂,在於無執無為,外物不入於心,縱然失之,亦於己無礙矣。”
“莊子至樂?”老者笑了笑:“此道更適合我吧!怎麼,你覺得這是你的道路?罷了!罷了!”
老者笑了笑,同弘含光對視,認真誠懇地問道:“你覺什麼是修道?”
弘含光微微一怔,他已經看出老者並非常人,但他不明白老者為什麼這麼問,沉默不語的態度,讓老者無視,他又問:“你覺得,何為道?”
這次老者沒有給他開口的機會:“天道渺渺,週而復始;地道冥冥,生死之址;人道茫茫,不知所止。若此三者是道,何為天?何為地?何為人?何為道?天從何來?地從何來?人從何來?”
弘含光默然沉思:“道為變化之本,不生不滅,無形無象,無始無終,無所不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過而變之、亙古不變。”
“那道從何來?”
“自無中來?”
“那無中何以誕生道?既是無,何以有?”
弘含光再次陷於沉思之中,老者卻突然笑道:“其實,你大可以不必想得如此複雜,所謂修道,前人早就告訴你答案!”
“還請指點!”弘含光躬身執弟子禮。
“不過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已!”
弘含光面色微變,這句話同樣在道經之中有記載,此處之法“法”,並不是單純的效法,而是從效法意義中上升至法則,而使用。即從等差對比的希效中得以明白自我存在的不足。
故而,人不違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違天,乃得全載,法天也;天不違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
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於自然無所違也。
簡而言之,人受制於地,地受制於天,天受制於道,道受制於其本身。
用到修行之道上……
見弘含光有所悟,老者呵呵一笑,輕而淡道:“所謂修道,無非修是修個本我、自我。”
“所以,修道修道,修的是那貧道。若非貧道,它算哪門子道?”
弘含光腦海中嗡的一聲,周圍虛空一片片破碎,一點點從幻象之中醒來,他看著前方的年輕許多的“老者”,躬身道:“多謝玉宸老師指點。”
說完,弘含光碟膝坐下,體內人元寶丹不斷旋轉,絲絲縷縷的元氣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
看著弘含光的變化,玉宸滿意的點了點頭。
早在他聽到弘含光名字的時候,便想到了在不少副本世界當中,都會看到的上清道茅山十三代宗師李含光。
根據史料記載,其本姓弘,因避孝敬皇帝李弘廟諱而改姓李,師事司馬承禎於王屋山得授大法靈文金記,號“玄靜先生”、“貞隱先生”。
說起這位玄靜先生,在拜師前第一次看到司馬承禎時,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師就說:“真是一位玉清境之客!”
這也是玉宸在幻術中,對弘含光評價的由來。
而按照副本世界的世界觀,很多劇情人物都是互相穿插的,知識身份地位會有不小變化。所以在知道弘含光之後,玉宸便將部分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在發現他同道有緣之後,更是加大了關注力度。
只是這弘含光雖然同道結緣,各方面都不錯,但也有自己的缺陷。他過去生活的環境讓他顯得有些“中庸”,做事情喜歡取中。
像這次針對弟子內部分裂成三個派系的事情一樣,在玉宸問他的時候,他便應該做出決斷,而不是說著看似公平,實際上還是和稀泥的話語。
同時,也不知道是不是應為過去沒有經歷什麼苦難,讓弘含光雖然追求長生,卻不明白長生的概念,以及代表的意義。
因此,玉宸才會特地佈置下這樣的幻境,作為磨礪,希望能夠讓他明白什麼是長生,什麼是永生,什麼是修行,什麼是修道。
…………今天依舊加班到十點鐘,字數還差一些,稍後下文會換到作話裡,造成不便還請見諒………………
說明一下,早期道門三大派系天師、上清、靈寶中,天師拜太上,上清拜元始,也有資料說上清派同時崇拜元始天尊和太上道君。靈寶派才崇拜靈寶天尊(太上玉晨大道君)。而上清之名,是上清派說皈依自家得道、可升入‘上清’,比天師道的‘太清’更高!所以才會有‘你竟還是為一位玉清境之客’的說法。說白了是為了讓後來誕生的元始天尊位於太上老君之上。但文中為了方便大家閱讀,大多數時候還是統一按照太清太上、玉清元始和上清靈寶的套路。
ps:日常求訂閱、收藏、月票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