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阿彥心裡也要思考一下,這個故事的真假,還不能十分的肯定,中間若是加上一些言辭無縫銜接的話…應該也沒人聽得出來。”
“這個我有想過,二夫人在聽他陳述這個故事的時候,她的那種情緒波動還是比較大的,我能感受得到,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她十分的難過。
我覺得二夫人應該還是認可他這麼解釋的,二夫人的反應讓我實在沒辦法懷疑,這個故事的真假,我覺得他說的就是真的。”
蘇衍歌也是十分認真,畢竟他親耳所聽。
這個故事雖然讓蘇衍歌十分深刻,但是講出來還是有些困難的,自己來敘述的話,也只能講一個七七八八,很多細節讓她沒有辦法開口。
阿賜就是為了二夫人動手,所以對於她的事情他都瞭解的清楚,如果中途沒有這些事情的發生,阿賜應該也不會隨便動手吧,他這肯定是忍無可忍才這麼做的。
阿賜講述的完整並且聲情並茂,讓只是聽故事的蘇衍歌都覺得,自己心裡的那種難過,這個故事,太具有感染力,可能是因為太悲慘了。
而陸之安他們聽的都是自己回來之後才說的,那個時候心情也還可以,講的時候也沒辦法,像阿賜那樣能讓人代入進去。
因為他們沒有聽阿賜敘述這個故事,所以有很多細節還是記得到,但是蘇衍歌卻記不住,有事。一些意境或者是想象的地方就會變狹隘一些,有些無奈,這個故事已講這個故事已經盡力了,但是很多情況下陸之安他們沒有辦法體會到自己的心情。
這也不是他們的問題,蘇衍歌只是自己心裡微微感慨一下罷了,也並沒有怪他們的意思。
所以自己對這個故事的真假,還是九成都偏向是真的,而陸之安,他們聽到這個故事可能是李秋柔的經歷實在是讓人心疼,他們心裡有些動搖,一時間不知道是該選擇相信,還是再考慮斟酌一下。
他們也是受了傳聞的影響,傳聞中的溫淮是一個正直清廉,並且在朝廷里人緣也特別好的一個人,他謙卑,一點看不出來,身上有戾氣,甚至幾乎就沒聽過溫大人對誰發過脾氣,不管對方的態度如何,他永遠都是笑臉相迎。
而這個故事裡對於溫淮的形象還是有些顛覆的,傳聞裡的他一般都是淡漠如水,可是在故事裡的溫淮,為了不讓家醜妨礙到自己的前途,寧願縱容自己的兒子做出這種事情。
他不制止,並且覺得自己的二字,溫棣說的十分正確,因為小兒已經痴傻,不如就讓小兒媳繼續替自己的大兒傳宗接代,好像聽起來十分合理,但是有為人倫。
這種提議本就不該有,做錯的事情一點都意識不到,反而還想得寸進尺,做父母的應該及時糾正他這樣的三觀和思想,而不是附和他,甚至於鼓勵他幫助他…
才一步步釀成了今日的大錯,本來早就可以避免了。
如果說溫淮真的如同故事裡所說。,一切都是為了前程,那麼他在朝廷裡的時候隱藏的也太好了,幾乎沒看出來一點,他有對於官位的爭奪欲。
這麼幾年來,對朝裡的人都是和和氣氣,柔聲細語沒有表達過,對誰有不滿,脾氣一直很好。
一個正面的形象和一個負面的形象相碰撞的時候,人們大多都更願意相信他美好的一面,所以這也是陸之安他們心裡有些猶豫的緣故。
“其實這件事情突然講出來是有些不太合適,乍一聽就覺得像是編造出來的,可是我看到二夫人的那種反應以及她真實的恐懼,我知道這個故事真實存在。
而且如果溫大人,真的如同傳聞裡的那樣和煦謙卑,又怎麼會被人記恨了,直接引來殺身之禍。
如果溫大人平日裡的作為真的是傳聞裡的樣子,那阿賜在講這個故事,未免覺得沒辦法說服力。
完全顛覆形象的說辭,聽起來不可信,而且風險極大,如果他要編造的話,應該從別的地方下手,而不是從溫大人的人品下手,因為溫大人的人品就是出了名的好,所以才能受到大家的愛戴,才能一步步的高升。
他突然說出一個顛覆形象的…性格作為,幾乎很難讓大家認同,那他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對他有什麼好處嗎?
所以答案顯而易見,我覺得他沒必要為了栽贓而栽贓,風險實在太大,很有可能會讓人覺得他已經手忙腳亂開始慌,開始潑髒水…”
蘇衍歌試圖解釋出自己為什麼相信的原因,好說服陸之安他們,他也不知道為什麼,一定要讓陸之安他們相信這個故事是真的真實發生過,難道是想讓他們也產生一絲同情心,然後對兇手可以網開一面?
“確實是這麼一個道理,他編造一個謊言,而且是從人品下手,很難服眾。
而且自始至終他表現出來的都是比較平靜,遇見他們人都已經死了,就算潑髒水又能如何呢?隨隨便便的潑還會引起大家的反感,從而引火上身圖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