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夕一直對歷史很趕興趣,今天曆史老師不開新課,講一節專題課。
講的是中國古代的有關資本主義的歷史。
一、資本主義出現的原因和條件:
1.生產力:明中後期,生產力發展,商品經濟繁榮.
2.勞動力:人身依附的鬆弛,提供了自由勞動力。(明朝中後期放鬆了對農民和匠戶的人身控制)
3.市場:國內:城市的發展;國外:1567年“隆慶開海”,對外貿易的恢復與發展。
老師講完這些,老師問對嗎?
同學們說對!
老師接下來問了一個問題,資本主義在曲折緩慢的發展的原因:
接下來,同學們回答的參差不齊,大概都提到重點:明朝中後期政治腐敗,政府賦稅加重,阻礙了經濟的進步,中國古代“重農抑商”的思想影響。
接下來老師解釋:“中國自古是單一制封建君主集權國家,龐大的帝國組織靠直接向全國小農階層抽稅來維持。在那個時代尚無現代經濟理論,國家計稅毫無科學依據,只能簡單向全國平均攤派,不具備宏觀調控功能,對社會經濟並無積極作用。財政稅收又多被用於奢侈揮霍或豢養軍隊,鉅額財富無法回到正常的經濟流通領域,民間經濟即不能從中獲利,私人財富也得不到有效保障,資本自然無從積累。這便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遲緩的根本原因。”
(2)經濟: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市場範圍小,資本主義發展空間有限:以單個家庭與小塊土地為基礎的小農經濟,只能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活,無論人力資源還是土地面積都不具備擴大再生產的條件。因此,它無法保證富餘產品的穩定產出,更無力供養具有充分消費能力的民間市場。
(3)思想:儒家的正統觀念,重義輕利,歧視商業,不重視科技。
(4)政策:明清堅持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
(5)主觀:商業積累的財富大量用於購田置地、放高利貸和供應子女讀書,限制了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
解說:在明清兩代,徽商、晉商發財以後,都廣置田地,開辦當鋪,認為田地是最可靠的產業,放高利貸可以安坐獲益。這就大大阻礙著社會財富向產業資本轉化,困而限制了資本主義的成長。
“現在,我要提問呢,有誰說一下這個專題還有什麼補充的呢?說一說你的看法!”
“我點名啦,要不我們的新同學墨洛夕來說說吧”
墨洛夕站起來,“老師,任何想法都可以嗎?”
“當然可以”老師笑著說
其他同學絞盡腦汁在想,這還有什麼補充的啊?
易晨看了一眼洛夕,他其實早就看出來呢。
“如果我說,這個專題換成是中國明清為何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下面的同學都安靜了下來,居然是題目自身???
“你繼續說說你的看法”老師始終微笑著。
“資本主義是一種組織,一種系統。私人資本積累愈多,它操縱公眾生活的權力也愈大。同時,商業資本又是工業資本的先驅,商業有了充分的發展,工業的發展才能同樣地增進。這是歐美資本主義發展的特徵。
中國的傳統政治既無此組織能力,也決不願私人財富擴充至不易控制的地步,為王朝的安全之累。所以安有資本主義一說?”
“或者是一些古籍中有些關於私人工場的出現,但那也只是能夠與出現在義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有可比性!”
洛夕說完,同學們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們都忽略了自己原本最熟悉的東西!
資本主義和資本主義萌芽差距大了去了!
“此處應該有掌聲吧”老師說到,下面的同學鼓起了熱烈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