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雲開車下了高速,直接向鉅鹿縣黃馬莊的苫草寺駛去。不多時,就到了寺門前。
苫草寺始建於明朝,歷經多次翻修,如今保留下來的老物件已經不多了。
“老闆,你再看看手機,就沒有再具體一點的資訊嗎?這寺廟也不小了,就這麼找下去那不是大海撈針嗎?”陳知宇邊找邊不耐煩地說。
“你剛才不是看了嗎,只有苫草寺這三個字啊!”羅康也不耐煩地回答到。
三個人又找了半個小時,仍然一無所獲。
“諸葛兄,你算一卦吧,看看東西到底在哪?”羅康說。
“算一卦可以,但是我覺得不會有太大的幫助,卜算本來就是洩露天機的行為,為了減少遭受天譴的機率,卦象所指都很隱晦,對於找東西基本上不會有什麼助益的。”諸葛雲解釋到。
“試試吧,死馬當活馬醫,反正我們也沒有別的辦法了。”陳知宇說。
“那好吧!”諸葛雲說著,掏出隨身帶的三枚古銅錢,很瀟灑的將它們仍在了地上。
“怎麼樣?”羅康問到。
“此為履掛,意為腳踏實地。”諸葛雲說。
“這什麼意思?是讓我們踏踏實實繼續找嗎?”陳知宇問到。
“這我就不知道了!”諸葛雲說。
羅康思考了一會兒說:“僧人們講經參禪經常會在地上放一個蒲團,而且每次坐的位置都是固定不變的,你們看這大殿的地磚。”
聽完羅康所言,陳知宇和諸葛雲這才注意到,看似平整的青磚地板上,每隔一段距離就會有一個小小的凹陷,它們錯落有致,分佈在各處。
“你是說,這些青磚上會有魄存在嗎?”諸葛雲問到。
“試試看就知道了。”羅康說完就趴在了地上,用自己的小腹感知著魄的存在。
“有了!”在嘗試了四塊磚的時候,羅康突然欣喜的說。
“在哪裡?”陳知宇急切的問到。
羅康此時已經站了起來,他說:“這個傢伙好像是個企業高管,我看到他正在一個挺大的辦公桌前面處理檔案,檔案上有公司的名字,叫:重慶鵬博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那這個魄並沒有什麼戰鬥能力了吧。”陳知宇說。
“這也自然,我姥爺給我的資料裡,文臣武將大約七三開,屬於戰鬥型的附魂人其實並不多。”羅康說。
“那好,這個搞定了,那我們去下一站吧!”諸葛雲說。
開車走了十幾公里,就到了愛華翰苑碑林,這裡是九十年代興建的人文公園,園內有眾多名人書法作品的石刻摹本。張紹先的皇恩四世碑文就在公園的角落。
“這碑文原本是在牌坊上的,解放後牌坊被拆除,只保留下這四個字。”陳知宇看著廣告牌,概括性的唸了關於碑文的介紹。
“這個簡單,不用我們四處找東西了。”諸葛雲高興的說。
“看我的吧!”羅康說完就把小腹湊了上去。
“這個人是個工程師,他正在一處高檔商品房的建築工地裡,工程專案的名字是水畔家園,承建單位是常鐵十六局。”羅康感知完畢後對陳知宇和諸葛雲說。
諸葛雲馬上掏出手機查了一下,很快就找到了這個專案的資訊。
“這個水畔家園在重慶的涪陵區,設計單位的名字是:重慶安和建築設計院。”諸葛雲說。
“看來和朱允炆的轉世一樣,這張紹先的轉世也不是戰鬥型的。”陳知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