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升月落,風雪一場接一場,好似眨眼間就是臘八了。
天色不等亮起來,陶紅英就帶著水靈、水雲,還有過來幫忙的瓊嫂子、冬梅,一起燒熱了灶上的兩口大鍋。
然後,昨日挑好的八種雜糧和豆子,就被洗幹淨加上滿滿的水,熬煮起來。
天色大亮的時候,鍋裡的臘八粥也被攪的粘稠香甜。
新村和二村家家戶戶都是如此。
淘氣小子們難得沒有懶被窩,主動爬起來,睡眼惺忪的捧著碗,就等著喝臘八粥了。
其實,如今日子好過,一碗加了糖的雜糧粥,不算什麼難得的東西。
但到什麼節令,吃什麼東西,本身就帶了三分加成的好味道!
外邊寒風呼嘯,雪粒子紛飛,一家人圍在一起,喝一碗熱乎乎的臘八粥。
這臘八粥就已經不是粥了,是平安,是團圓,是豐足。
全家老小喝的就是這一份兒安心和踏實。
佳音就著老孃親手醃漬的辣白菜、鹹黃瓜和紅油芥菜絲,也喝了兩大碗,最後捧了圓溜溜的小肚子,滿地轉悠消食兒。
李老二原本想在家歇息一日,但鄭豐早起回來,說了幾句,他就進城了。
他沒有託大,聽說了瑤池的位置,還有防護嚴密,他就打算找侯爺借幾個人手。
但侯爺在軍營,一來一回,騎馬也要半日,恐怕就錯過時機了。
幸好,先前鄭家莊那邊派來的人手裡,鄭六鄭七幾個跟著家仁他們去泉州了,但鄭三江和家歡的小廝鄭二都在城裡,倒是可以臨時搭把手。
於是,日上三竿時候,鄭三江和鄭二扮成一對兒父子,挑著一擔山梨,就出發了……
李家院子裡,溫夫人和文娟一起做針線,陪著李老太說話。
溫夫人和文娟坐胎的時間差了不到一個月,如今都是五六個月的肚子,已經很大了。
這樣的天氣,她們也不敢在外邊亂走,平日就兩個院子竄一竄,算是活動了。
李老太盛了一大盆的粘大米,打算挑揀幹淨,做成粘麵子,然後蒸豆包、炸油糕。
這是北地的習俗了,即便搬到新都這裡,但家裡人還是喜歡這一口兒。
因為在北地時候,日子太窮苦了。
家裡最好的一年,也不過蒸了百十個豆包,炸了二十個油糕而已。
那是全家記憶裡,最香甜、最幸福的味道了。
如今家裡頓頓白米,買個百十斤粘米不過是一句話的事兒,老太太就打算多做一些,親朋家裡都送點兒,吃個新鮮。
溫夫人和文娟看著有趣,也聽得嘴饞,都是扔了針線,跟著一起忙碌,說說笑笑,倒也熱鬧。
李老太就說道:“在這邊,粘米不叫粘米,叫糯米,不是什麼金貴東西。但在我們老家那邊,這可比普通白米的價格貴一倍呢。
“那年我家老二在城裡做賬房,主家賞了幾斤,我狠狠心都蒸了豆包,炸了油糕。
“家喜和家安才四歲吧,吃完油糕之後,把手指頭都挨個舔一遍。
“當時我就想啊,以後日子好了,一定炸它幾百個油糕,讓孩子們吃個夠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