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戰鬥的時候就是密密麻麻的各種各樣的符籙丟出來攻擊對手,直到把對手給打倒了才徹底停止。
在一些人眼中這完全就是浪費的做法,每一場戰鬥下來何壽堂使用的符籙都是成百上千。
他的對手就是被硬生生的轟炸認輸啊。
不過在有心人眼中卻不是這樣的,浪費嗎?並不浪費,很多武者是消費不起符籙的,不過商隊的人多多少少都會經手使用過一些,對於符籙的威力還有材質都是有些瞭解的。
何壽堂的符籙看起來很多,但是其中不少符籙的威力比正常情況下的要小一些,同時材質也要粗糙一些,不像是購買得來的。
這就是何壽堂可以這麼揮霍的原因。
他使用的很多符籙都是自己製作的,而不是購買的。
符籙的價格為什麼居高不下,就是因為想要繪製一張符籙,拋開材料不說,成功率也是一個問題,制符的人也不一定保證每一次都可以製作成功。可能一開始只有一兩成的成功率,後面有四五成的成功率,到最後八九成的就已經十分熟練了。
何壽堂這傢伙突發奇想,本身他就在學習制符,面對傳統的制符的教學,他開始思考有沒有變化的可能,這也是所有制符界的武者時時刻刻都在研究的問題。
其他人的想法,暫且不說,何壽堂的想法就是想在減少材料消耗的同時提升制符的速度。
為此犧牲一部分的威力也是可以的。
何壽堂認為符籙的質量和數量的衝突不可得兼,必須選擇一個方向。
舉個例子,最初級的一級火球符籙和二級連珠火球符籙。
雖說都是火球符籙,前者是一個,後者是五六個,威力大了約五六倍,但是繪製符籙的難度還有材料的花費就提升了七八倍。
何壽堂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選擇走了數量的道路。
在儘可能保證符籙的威力沒有明顯的下滑同時使用一些廉價的材料。
為此何壽堂花費了很多的時間才研究成功,高階的符籙他還做不到,但是手裡面已經有了非常多的低階的符籙,每次對敵的時候就是用符籙打過去。
制符這個東西就是熟能生巧,何壽堂在獲得勝利的同時也可以提升自己的制符能力,豈不美哉?
不過符籙一張一張的甩出去效率很低,如果說一些速度見長的敏捷流的武者可能就憑藉著身手躲過符籙的攻擊,直接對何壽堂本人發動攻擊。
但上一場的戰鬥中,哪怕是何壽堂在面對敏捷流的對手仍然獲得了勝利,原因就在於他還研究出了一個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