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開通交通要道,所謂欲要富先修路,到了大秦世界依然是這個道理。
王寅非常“慷慨”的用系統諸天之力換取了一種絕佳的修路道具——水泥。在領悟到水泥的絕佳功能之後,大秦的工匠簡直是要瘋了,從來沒有見過如此高效的修路。
六條主要通道從咸陽直通北方,這些都是在戰時供軍隊和糧車所用的。
有了水泥路,運輸不要太方便,反應速度比之前快了十倍不止。
當然這些也僅僅只是預防,畢竟此時冒頓在王寅的控制之下,絕對不敢攻打大秦,否則王寅會直接擰了他的脖子。
當然必要的要塞還是要修建,反正用水泥修建,速度很快。
還有大型糧倉,水泥糧倉,不但面積廣大,而且堅固,將居住和糧食儲存融合在一起,加上練兵場,簡直就是一個小型的要塞。
裡面的糧食當然就是王寅推薦的那兩種——土豆和紅薯,這是最耐儲存的糧食,而且可以直接利用本體再行種植,真是非常方便。
道路通到了北方,在原來匈奴和東胡佔據的水草肥美的地方,再修建北方長城,將所有好地盤都納入到大秦的長城保護中。
這長城與內長城不同,是純用水泥建造的,因為水泥的特性,修建速度非常之快,還可以隨心所欲的修成不同的形態,所以北方邊防軍充分發揮想像力,修建了一道新的水泥長城。
水泥長城修建完畢後,扶蘇釋出命令,將原來東胡被俘虜的人都放到一片固定的區域,他們可以繼續居住,繼續放牧,只要不危害大秦。
甚至扶蘇還廢除了東胡原來的奴隸制度,將原來的奴隸都解放成為平民,這一舉措獲得了奴隸的瘋狂擁戴,個個高呼皇帝萬歲、聖師萬歲。
要知道原來東胡的奴隸數量比平民還多,現在多了這麼多支援大秦使用者大秦的新平民,東胡的貴族勢力更加式微,再也翻不起什麼浪花來。
除了東胡的舊民,還有六國的舊民也被扶蘇遷徙到了北長城保護的區域內,並且新設了數十個縣。
這些縣當中都是六國居民和東胡居民混雜居住,無比彼此,只服從秦國的官吏管轄,不再有舊貴族和奴隸主,反倒是呈現一片混亂的繁榮。
土豆、番薯、西紅柿等作物的種植已經深入人心,饑荒幾乎是在短短的兩三個月內就得到了解決。
沒有了饑荒,有得吃有得穿,國家還分給土地讓你耕種,誰特麼吃的空還造反,所以舊貴族們的小心思都無論如何都實現不了了。
更何況有韓信這樣的兵仙在,五天滅一國,平反比造反還快,誰還有心思再起來頑抗?
當然小股的賊寇肯定有,但是都掀不起什麼大浪。
南方地區,糧食換香料、犀牛角等的貿易一直在開展。
大秦和南方百越的關係相當穩定。
大秦從百越那裡換取了很多的海外奢侈品。
但是南方內部的紛爭卻很多,就如張良之前所計劃的,部落王雖然得到了封號,兒子也可都得到封號。
但是因為封號下是封地這個實質利益,於是為了奪取更好的地盤,勾心鬥角越來越厲害。
有的諸侯王兒子甚至刀兵相見。
大秦看著這一切沒有介入的打算,只是心中暗爽:你們爭,爭地越激烈越好,你們越亂,對大秦越有利。
鑑於張良和韓信的巨大貢獻,扶蘇封張良為左相,韓信為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