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無意間居然再次看到一隻僱傭軍中有不少的中國面孔,李巖讓陳小強過去攀談,最後確認那些人還真的是中國人,而且他們就是專門參加僱傭軍在全世界參加武裝行動;他們的目的也是賺錢和冒險兼而有之。
這些中國人在國內還都沒有參過軍,李巖真的不知道這些年輕人沒有經過任何軍事訓練,為什麼要出國來當僱傭軍?打仗不是鬧著玩的。
結果陳小強的瞭解讓李巖大跌眼鏡,他們這些僱傭軍加入後都有訓練,但是更多的時候是以打帶訓,並且傷亡人數其實並不高,除非是和毒販進行槍戰。像這種幫助其它國家參與戰鬥的,傷亡都是很小的;因為他們自保的能力都很強。
隨後的戰鬥,李巖很快就看出了這些僱傭軍的實力。這些整天遊走在戰場上,把打仗當做生意來做的人,對於子彈在頭上飛來飛去的場景,經歷得太多了。
他們幾乎每個人都有聽聲辨位的本事,而且只是讓自己保持一種輕度的緊張,這樣只是能夠更加激起自己的機動性和能力,卻絕不慌張。
有了整體戰鬥力遠超過雙方軍隊的僱傭軍加入,阿魯金政府軍很快就打得叛軍節節敗退,但是僱傭軍有自己的節奏,所以收復的城市並不是很多。
李巖倒是覺得這樣也好,至少叛軍的武裝力量在減少,如果西方國家還沒有全身心幫助叛軍,那麼不要半個月叛軍將再也掀不起大浪了。
僱傭軍的作戰很有節奏,而且總能在第一時間鋪捉到對方的弱點,然後很準確的進擊。一旦判斷有誤後撤的也非常迅速,而且撤退也很有章法,這些都是實戰中練出來的。
李巖認為這些僱傭軍就像是業餘版的特種兵,實戰經驗可能還遠勝於不少特種兵。比如中國的特種兵已經很多年沒有參加過真實的戰鬥了,但是米國等國家的特種兵的實戰經驗則非常的豐富,所以真的面對面真實戰場對抗時,能笑到最後真的不好說了,比賽和實戰的區別太大了。
李巖對阿魯金國王道:“國王,這個進度有些慢了,我們可以讓僱傭軍拖住叛軍的主力,我們分一部分兵力去打掉他們的一些固守的城市。”
李巖的這個想法實際上也符合僱傭軍的思路,拖住對方對於僱傭軍來說要好過去殲滅他們,以及替阿魯金國王的政府軍攻城略地。
阿魯金國王很認同李巖的這個想法,立即分出兩支隊伍成犄角的狀態撲向被叛軍佔領的城市。叛軍想要抽身去救,卻被僱傭軍拖得死死的根本不能從對戰中脫離出去。阿魯金國王的政府軍勢如破竹,而且越到後面越是順利,叛軍幾乎是望風而逃。
李巖提醒阿魯金國王這時候不要過於拉長戰線,而且更要注重殲滅叛軍的軍事力量,暫時別過多的只是為了奪取城鎮而去奪取。
現在政府軍已經佔據了絕大多數的城鎮,雖然偶爾有幾個小城鎮出現反覆,但這些都已經無關大局。
阿魯金國王這次很好地聽從了李巖的建議,暫緩了攻城略地。並且立即下令配合僱傭軍的戰術,所有的隊伍專門針對叛軍的武裝力量進行攻擊,即使再少的武裝力量也要保證全殲。
阿魯金國王下達的就是徹底殲滅的指令,除非在交火之前放下武器投降,阿魯金國王就既往不咎,否則必須殲滅,不過被活捉後的這些人的日子也很不好過。
不過在實際執行中,除非很早就往風而逃的,否則根本就沒有什麼陣前‘起義之說’,一旦交火,直接用子彈來很乾脆地解決對方。
這幾天李巖還得到了一個讓李巖有些後悔的訊息,陶渠的那兩個合夥人,始終堅持不肯回國內,因為他們在國內的家族已經被政府查辦,回國等著他們的也是監牢,所以他們靠著自己在國外的鉅額財產,到處想法醫治自己的,最後卻死在了米國。
李巖不知道這兩個人會如此糊塗,不過後來又發現,即使他們回國,也沒辦法得到李巖的救治。李巖後悔自己當時不應該下手,最後讓他們死去,而應該是別的懲罰,以便於自己以後有充足的時間救治他們
兩個合夥人的病發身亡,給陶渠的震撼是非常劇烈的。原來李巖真的可以控制一個人在三個月後死亡!
陶渠慶幸自己當時的選擇是正確的,自從看到兩個合夥人身亡後,陶渠做事變得非常規矩,雖然無法從根本上改掉紙醉金迷的習慣,但殺人越貨的事,卻是再也不敢觸碰,而且有悖於國家利益的事也絕對不敢參與,生怕以後李巖會再一次因為這些事遷怒於他。
陶渠現在唯一的想法就是等著李巖回來,然後跟著李巖混。因為陶世達已經得知李巖是跟著阿魯金國王一起走的,並且深得阿魯金國王的信任。
在陶世達眼裡這就是李巖踏入仕途的第一步,而且這個起點非常高。陶世達得知隨著李巖出去的還有一個警衛是專門從袁老手下挑出來的,李巖去的身份就已經很明朗了,是代表國家去的。即使不公開宣佈,也無所謂了。
隨著阿魯金國王哥哥的快速敗退,這讓西方几個國家很不滿意,責怪他的能力有限,為了更好地利用他,只得繼續加強對他的物資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