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現在困擾造船廠的,不是工匠的技術和數量問題。”
張光哲說出了目前北海艦隊、為什麼沒有增添多少各類戰船的原因,“主要是絕大多數的適合造船的木材,基本上都是這段時間才大肆砍伐下來的,很潮溼。”
“而造船廠用來造船的木料,都需要幹木材,所以……”
他邊走邊說,不一會就陪著朱由校來到了放置木料的集散地。
實際上,朱由校早就考慮到了這一點。
前不久,按照朱由校的吩咐,船寮已經建起了一座超大型的木材烘乾廠房,並且開始將遼東半島和高句麗半島採伐的木材,運入到烘乾房之中,進行烘乾。
但是目前為止,這些船匠還未完全掌握住烘乾房的效能和烘乾的技術,尚處於摸索試驗之中。
第一批進行試驗性烘乾的木材,已經從烘乾廠房取出。
只是因為那些工匠還不熟悉,溫度掌握不好,烘乾房設計方面可能還有問題,通風不是很好。
因此,有些木材幹燥太快,出現了嚴重開裂的情況,部分木料則沒有完全烘乾,還是處於半乾半溼的狀態。
所以這第一批試驗性烘乾出來的木料,只有三成左右的木料算是比較合格,可以用於造船。
另外有四成的木料不夠乾燥,還需要繼續陰乾一段時間,方能使用到造船上。
另外還有三成的木料,則因為溫度太高或者是乾燥太快,成了廢料,無法使用到造船之中,只能拿去做要求不太高的建築材料使用,或者乾脆拉去燒木炭使用了。
半月前,幾名負責造船廠管理的大匠,召集工匠們集思廣益,對烘乾房的爐子還有通風口以及木料擺放的方式,都進行了一番調整。
之後,將一批新的木料送入了烘房,目前還在烘乾之中。
經過他們不時進去檢查,這一批木料的烘乾情況,要比第一批木料的情況好很多,再有幾天就可以出烘房。
到時候具體效果怎麼樣,就可以看到工藝改進的效果了。
對此,朱由校沒什麼好說的,他不是這方面的專家,技術上只能看這些專業工匠們的了。
他雖然是一個穿越者,但他也不是全才。
後世先進技術太多了,大部分的技術他所知甚少,也無法提供更好的建議,只能靠著這些工匠一步步的自行摸索了。
第一批烘乾木料應該算是失敗了,但是好歹這條路被證明可以行得通,經過不斷改進之後,烘乾房肯定可以逐步掌握的完善技術。
到時候,這旅順造船廠之中,已經堆放得密密麻麻的木材大料,便可以大批次的供應各個船寮使用了。
現在大明帝國朝廷,已經佔據了整個遼東和高句麗半島。
這兩個地方,有著太多適合用來建造戰艦的木材了。
只是現在才開始大肆砍伐那些合格的造船木材,要不然的話,根本就不需要採用烘乾這種操作。
畢竟,自然風乾的木材質量,要比人工烘乾的要好一些。天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