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位於京城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
一大清早,朱由校就早早地起床,沐浴更衣,在各位文武大臣的陪同下,來到了這裡。
皇帝親征,自然要討個好彩頭。
那麼,祭天就是必然的。
說實在的,自從經歷過穿越重生,有了金手指之後,朱由校已經是一個堅定的有神論者。
其實,有神、無神之爭,並不重要。
就算是前世二十一世紀的地球,在宇宙之中,也不過是一粒塵埃罷了。
對宇宙萬物的認識,可以說是剛剛起步。
從理論上來說,任何一個恆星系,都有著極大的機率,有著一個或是幾個生命星球。
茫茫的宇宙,不可能只有地球所在的太陽系才會出現生命。
有了陽光,有了水源,加上行星和恆星之間的距離合適,就一定會產生生命。
那麼一來,那些不計其數的恆星系之中,修煉文明可能會有,科技文明也可能也要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你怎麼能夠肯定,這無邊無際的宇宙之中,就沒有神仙?就沒有能夠進行空間跳躍的科技飛船?
因此,敬畏宇宙,敬畏上天,是人們的精神寄託所在。
華夏民族自古以來,就有“敬天法祖”的信仰。
皇城的乾清宮,明間內,高掛的就是“敬天法祖”這四個大字。
在華夏先民心中,天地哺育眾生,是至高之神。
天的普遍稱呼,是“昊天上帝”(亦有稱“皇天上帝”,與之相對的地即為“后土”)。
祭天是華夏民族最隆重、最莊嚴的祭祀儀式,起源於上古時期,是人與天的“交流”形式。
祭天儀式通常由皇帝主持,透過祭天來表達人們對於天地無私滋潤人類、哺育萬物的感恩之情,並祈求皇天后土保佑華夏子民。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城後,在正陽門南按南京城規制營建大祀殿,於永樂十八年(1420 年)建成,合祀天地。
嘉靖九年(1530年),世宗皇帝改變天地合祀制度,在大祀殿之南另建圜丘。
大明朝皇帝祭天時,還要脫去鞋子,以示虔誠。
至此,祭天典禮已發展至最完善時期。
吉時已到,在禮部官員的帶領下,朱由校自昭享門外東南側具服臺更換祭服後,從左門進入圜丘壇,再至中層平臺拜位……
在浩大的祭天儀式結束之時,已近午時。
朱由校迴轉皇宮,吃過午膳,與皇后敘話一會,就開始了出征前的最後準備。
午時一刻,孫傳庭、盧象升等大將軍,以及李定國、郝搖旗、紅兒幾位近衛軍將領,來到皇城迎駕。
皇后張嫣,有些通紅著雙眼,領著幾位嬪妃和一隊女官,將皇帝朱由校送至午門外。
“嫣兒,放心,朕必然大捷而歸。”
與皇后告別,朱由校身著金鱗甲,身披大紅色披風,腰上繫著武裝帶,佩帶著兩把三眼神銃,一隻玄鐵神劍,威風凜凜的飛身來到一旁等著的踏雪神駒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