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金石奇聞> 第十八章 安營紮寨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十八章 安營紮寨

沈老師又特地看了看地圖,他搖頭晃腦地說:“嘖嘖嘖,有這一套裝置,別說出遠門,走到北邊俄國去都不怕了。”

我笑他:“你就只管吹吧,你要真有這能耐,就走一個給我們看看。”

他白了我一眼:“不是我吹,我像你們這個年紀的時候一定沒問題,只是好漢不提當年勇罷了!給我開了通行證,我能走到那誰開船發現的非洲去。”

我說:“得了得了,你還是別去餵了老虎獅子吧。聽說那邊大草原的生態環境好得很,你去了就得從食物鏈上往下跌兩檔。”

於是我們四個人一邊說笑,沿著那條烏爾河,向北方走去。

說真的,河兩邊的景色也沒什麼看頭,除了小山坡外就是小平原,到處都是很荒蕪的一片,只有高懸的天空是藍藍的,偶爾飛過去一兩隻不知道什麼品種的鳥兒叫兩聲。不過大部分時間我們都是看地的,金石調查嘛,不看地怎麼發現東西。看久了就會有一種人不在動地在動的錯覺。

一路上,沈老師像上課一樣,給我講知識:“N省境內有很多遺址,從舊石器時代到宋遼金元的都有,而且研究價值都很高。因為這個地方的自然環境非常適合比較原始的生活方式,也尤其適合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最早的有如鍋撐子山舊石器遺址,也有人說是細石器,距今得有個六千年;C市最有名的還是紅山文化遺址群,那時候就有彩陶和玉器了。還有像什麼富河溝門遺址,金界壕遺址,還有之前給你看的幾個城,幾座皇陵之類的。總之這一帶可以說是金石學的一個天堂了。

雖然比不上高鑫老家數朝古都A市地下那麼金碧輝煌,但是絕對別有風味。所以咱們這一趟可能遇到很多不同時期的遺蹟遺物,你要是看見了分辨不出來就拿給我看看。”

我一邊聽著,心想,這些東西似乎在上課的時候聽過,但是我該還給老師的,差不多都已經還回去了。

我一般都是走在隊伍最後面,因為我也不傻,第一我也沒啥經驗,跟著學學就行了,而更重要的原因是,路上撿到有價值的陶片啥的,誰撿到誰記錄,而且還得誰揹著,那真是越走越重啊。相比起來,我還是喜歡輕裝上陣。

以前上田野金石學課的時候,老師曾講過,一般情況下,除了遺留在地表的建築遺蹟,金石調查只能發現被其他原因從文化層擾動到地表的遺物,比如說挖溝、採石、犁地人為搞出來的,還有泥石流之類的自然力量帶出來的,所以並不像嚴格的金石工作,倒有點像是滿地找寶貝,雖然脫離了科研價值都不是什麼所謂的寶貝。

所謂文化層,可以理解為古人生活的地面,抽象一點理解,近些年人的地面在我們的下面,而明朝人又在清朝人下面,老的在下,新的在上,以此類推。

在這兒閒插一句,我雖然是學渣,但是我也知道金石工作最重要的一門功夫,那就是看土。同一文化層土色的變化可能是有遺蹟,比如墓葬就是花土;而縱向上土質土色的變化就是文化層的變化,就是朝代的更迭。所以打洛陽鏟的作用就是看土,一是看文化層有多深,二是看有沒有什麼遺蹟,比如盜墓賊最喜歡的墓葬,這也是客觀原因造成的,誰讓墓葬裡的陪葬品都是文物呢。

雖然我的眼睛很毒,對土質土色變化比較敏感,但是隻看地表的土是看不出來個什麼玩意兒的,所以只能乖乖跟著他們撿點東西。

但是事情並沒有我想象地那麼簡單,每天晚上休息的時候沈老師都會分一下一天的“收穫”,讓每個人的負重都大致差不多。

我們行進速度不算快,一天也就七八公里的樣子,但是每天依然非常累。負重彎腰步行不說,還要邊走邊動腦子,最關鍵的是在消耗之後,時常得不到良好的補充。

只有在能夠路過村鎮人家的時候還好,不管語言通不通,反正在錢是通的,掏錢比劃兩下人家就知道你要吃飯,少數民族人也實在,給多少錢就做多少吃的,一般沈老師一頓給老鄉也不多,但每次都把我們撐得飽飽的。

但這種情況畢竟還是少的,也就兩三天能碰上一次,大部分時候我們還是就著冷水啃乾糧,好在水雖冷,入了口卻有甘甜的滋味。晚上睡覺的條件比較艱苦,就只能擠在我們自己帶的大帳篷裡。這個帳篷平時也都是孫哥揹著的,我看著再怎麼著也得有個十斤八斤的,這老兄平時廢話也不多,確實有些像頭勤勤懇懇的老黃牛一樣。

但不得不說,這些天看到的各種遺蹟,比在上課的時候看課本的圖畫兒得勁太多了。雖然說我金石實習過,但是學堂考慮到學生的安全和缺乏經驗,給我們安排的都是比較平庸的遺址,說直白一點,就是挖不出來什麼東西,才會有我後來出現“井”的那種,乾淨得像白紙的探方。當然學堂這麼安排也沒錯,文化層不深挖的坑自然也不會太深,學生也不容易出意外,也不用擔心有價值的出土物被學生弄壞了。

因此,當我見到一些石壁上的雕刻和壁畫時,都是由心發出讚歎,雖然我也不知道具體是什麼時期的先民所為,不過我也懶得問沈老師,只要它很美,給了我視覺上的衝擊,讓我精神愉悅,不就夠了嗎?

我也因此意識到,這又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個真相:我確實不是搞學術的材料。

大概走了一個星期,我們走到一個寬廣的平原上,沈老師指著遠處一道兒很長的凸起跟我講:“這個就是金界壕,是當年金人的軍事防禦工程,就跟長城似的,你看,它看著像城牆不?”

我說:“不像,像土丘,更像田壟。”

他們三個都笑了,說我真是個老實的孩子。過了這麼多年,能留下這麼多就已經不簡單了。

就在這天傍晚,我們來到沈老師之前提到的水庫旁,水庫的寬廣寧靜令疲憊的我們心曠神怡。其實說是水庫,也沒什麼人工痕跡,應該屬於天然水庫。

然而沈老師這個老騙子,開始跟我們講他上次來這裡的時候,這裡的景色是多麼多麼美,草是多麼多麼綠,藍天白雲和草原映照在清澈的湖底是一番怎樣的景象。

我十分不屑地聽著,但也沒多說什麼,甚至後來自己在幻想裡似乎也看到了這樣的景色。不過最讓人欣慰的是,走到這裡,意味著我們要返程了。這麼些天的經歷雖然說不上美妙,但是的確比坐在宿舍裡有意思,有意義。

然而他吹著吹著,天空開始有了變化,四周出現烏雲,並且慢慢聚攏。沈老師知道,這樣子是要下雨了,也立馬停住了嘴,開始尋找地方安營紮寨。

李哥聽了這麼久,不由冒出來一句:“看看那,牛皮吹過了,老天爺都看不下去了。”

我說:“要不今晚帳篷就紮在水庫邊吧?晚上還能聽著雨聲睡覺,那想想就很美好啊。”

沈老師看著我,像看孫子一樣,冷笑一聲,問我:“你小子是不是缺心眼兒?你就不怕河水漲起來,晚上夢見自己尿炕,醒過來發現自己在游泳?”

我一想確實也對,天知道這雨能下成啥樣兒,萬一真給淹了,我倒是沒問題,我一南方來的游泳對我來說那不是事兒。然而這幾位都是北方漢子,能不能自保就是問題了。

這裡的草原上是沒有樹的,於是我們只得趕緊在水庫裡打上一會兒吃晚飯要喝的水,去到附近一個半山腰上找了個比較平坦,而且能兩面避著風的地方開始扎帳篷。

天色見黑,經過幾天的扎帳篷鍛鍊,我也熟練掌握了技術,能幫忙了,於是我們很快就搞定了。

剛鑽進去,頭頂就開始噼裡啪啦地響起雨聲,遠處還傳來了打雷的聲響,說來也奇怪,之前這麼多天,晚上都是可以看星星的,唯獨今天,居然要下雷雨了。

我心想,可能我們的祖先,當年也是出了遠門,不巧遇上了雷雨,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發現沒地方可以躲雨,一怒之下才發明了雨傘吧。

我們聽著外面的雨聲,啃著嘴裡的乾糧,就像這世界上就剩了我們四個,四個剛發明房子的原始人。

面面相覷地吃完東西,我們在帳篷裡圍坐,把這些天的收穫都倒在中間,開始清點。每個人包裡都揹著不少陶片、瓷片還有石頭雕刻碎塊兒之類的,我雖然第一次來,但運氣很好,多虧了我眼神好,還撿到了玉器。

沈老師拿到手裡仔細看了看,說那應該是紅山文化的高古玉,但是這種一般只會在發掘紅山文化的時候能見著,為什麼會在地表他也說不清楚,好一點的可能是地質運動給帶出來的,次一點的可能是牧民挖地的時候一不小心帶出來的,當然,最壞的可能性就是盜墓賊挖開墓葬之後遺落的。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