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乙見諸臣不在有人出班,說道:“此次北伐,歷時不足一月。不但解了冀州之圍,而且還剿滅了鬼方漠西一部。此次大捷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稱得上是曠古奇功。
全軍將士同仇敵愾,捨生忘死,忠勇可嘉。
如今,子期我兒已還朝,全軍將士理當封賞。這樣吧,兵卒皆賞谷十斛(音胡),什長以上將士賞綢緞一匹,惡來、膠鬲解去軍職,原官職進一階。王子子期兵出奇謀,立下曠世奇功,可謂國之棟樑。就封子期王城禁衛督師,掌管所有禁軍吧!此次封賞,眾卿不會有異議吧!”
微子啟心中一驚,禁衛都師!這也太聳人聽聞了吧?這可以說是掌管了所有的王城軍馬,如果將來大王一旦不能臨朝,王城還不是成了他囊中之物?即使他沒有野心,無論倒向哪一邊,都可以成為爭奪王位的資本。
微子啟偷眼看了看比干,又看了看太祝。
比干急忙向前邁了一步,“大王,臣以為不妥!”帝乙看了比干一眼,心中甚為不悅。但臉上絲毫沒有帶出來,問道:“王弟繼續說,有何不妥?”
比干繼續說道:“子期雖然智勇雙全文武兼備,但必定年輕。而且,子期回朝之日尚淺,對王城各處都不是十分了解,禁衛都師事關王廷安危,事關重大,請大王收回成命!”
比干開了頭,箕子也隨聲附和道:“比干所言極是,請大王收回成命!”
微子啟偷眼看了看,見帝乙雙眉緊蹙,並不說話。急忙上前一步說道:“父王,兩位王叔說得甚為有理,四王弟太年輕了,還需多多歷練。”
帝乙一下子把目光轉到微子啟身上,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他看,微子啟被看得心裡發毛,低著頭往後退了一步,回到班中。
帝乙心裡明白了,這些人說得冠冕堂皇,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因為子期母親是東夷人而已。看來這個剛找回來的兒子很不招待見。當下自己還坐在王位上,就表現得鋒芒畢露,要是有撒手歸西的那一天,王庭之上還能子期立足之地嗎?帝乙沉思良久,決心更加堅定。
太祝見帝乙坐在上面遲遲不決,急忙站出來說道:“大王,眾位大人言之有理,王城禁衛不比戰場征伐,子期威信尚弱,難以服眾。禁衛都師一職,歷來都是在王族子弟中比武選用,大王何不依照前例擇日王廷比武,子期如能勝出,豈不更好?”
帝乙向站在下面的子期問道:“子期王兒,你可願意?”
子期正在下邊鬱悶呢,心裡不住地暗罵,“NND,怎麼都跟老子過不去呀?我特麼也沒得罪你們這些老不死的呀?”見帝乙都問他,忙站出來說道:“父王,兒臣願意殿前比試!”
帝乙見子期昂首而立,臉上沒有半點畏懼之色,心裡更加喜歡。就說道:“那就等你出使西岐回來後再說,父王就先封你個侯爵吧,把郝城封給你,做個郝城候吧。你年紀還小,也不用著急外放,郝城給你留著。就住在王城吧,有時間多陪陪本王。再賞內城府邸一座,賜綢、錦、緞各一匹。”帝乙頓了頓又含笑說道:“子期一路風塵、勞苦功高,先回府休息吧,三日後設宴,為此戰眾將士慶功!這件事就這樣定了,也無須再議,散了吧!”
各位王族大臣面面相覷,唏噓不已,紛紛謝恩退出,子受和子期站在原地一動未動。帝乙挺身站起,緩緩走下玉階,來到二人跟前笑呵呵地問道:“子期怎麼沒走,還有話要說嗎?”
子期難為情地說道:“父王,我沒事,就是還找不著家!”
帝乙笑紋更深,“哦,那住府邸就在壽王府左邊,一會讓你三王兄帶你去。”
子受看著帝乙問道:“父王,子期這次功勞最大,王叔和大王兄他們為什麼都難為子期?非要讓他比武才行?父王就不應該答應他們。”
帝乙嘆了口氣,審視了子受一會兒問道:“子受,此次北伐,人人都有封賞,只是沒有封賞你,你做為主帥心裡就沒有怨恨父王?”
子受急忙說道:“父王,兒臣此次出征完全為父王分憂,為社稷出力,兒臣哪敢有怨恨之心。”
帝乙點點頭,“子受,你這樣想父王心裡恨得安慰。父王不是不想封賞你,只是還沒想好而已。你從小就重手足之情,你為人處世太感情用事。”
帝乙搖了搖頭,繼續說道:“王儲之位父王遲遲不能決斷,在你跟子啟之間不能取捨,就是不放心你這一點。一個王者是不能太重情誼,這些你還不懂。他們為什麼要難為子期,是因為他們私心太重!”
帝乙又對子期說道:“你母妃是東夷人,註定你跟儲位無緣,可是王廷之內皆虎狼,我怕我大行之日他們會對你痛下殺手。所以父王必須給你安置周全,出使西岐回來後,一定要爭到禁衛都師。你手裡有兵,他們才對你有忌憚之心,不敢把你怎麼樣。將來如果王廷之上實在容不下你,你就去郝城做個一鎮諸侯,永遠別再回朝歌。”
子期望著眼中這個垂暮老人,心裡說不出來有多感動,那種目光,那份苦心跟前世的爺爺一樣,恨不得把多少年以後的生活,都給他安排完。
他深深地給帝乙施了一禮,“父王對兒臣一片痛愛之情,兒臣感激不盡!”
帝乙輕輕地拍了拍他的肩頭,“去吧,早點回去休息休息,有時間多來宮裡看看父王!”
子受和子期連忙施禮告退,走出宮門的時候,子期禁不住偷偷地擦了擦眼角。
子受忙問道:“子期,你怎麼啦!”
“哈哈,沒什麼?眼睛吹進了灰塵。”
【青衣本章說】
商朝人親屬之間稱謂:
商朝親屬關係主要分為夫妻、宗親、外姻三個類別。商朝社會實行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並行。出於“廣嗣重祖”和“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的觀念,有嫡、庶之分。
父輩皆稱謂父,沒有伯、叔之說,前冠數序,大父、二父…..
妻稱夫之父為舅,稱夫之母為姑,參見《爾雅?釋親》。父輩兄弟的配偶稱為“多母”
青衣說這些就是簡單地說明一下,感興趣的就看看。至於本書中就不這樣引用了,如果這樣寫,非亂了不可,書就沒法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