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張司長說的讓部委年輕人到嘉穀上一堂最新農業科技課的建議,齊政還真有些動心了。
他不斷鞏固嘉穀光環是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奠定嘉穀的地位嗎?
以國內的政治結構來說,這些部委的年輕人,幾乎已經站到了最內環的跑道上,一旦機會得當,指不定就有可能宣麻拜相。
對這樣一群天之驕子來說,對於現實的世界問題,他們都有著自己的思考,要他們集體佩服某個東西是非常困難的。
但不要以為他們的認知就是最先進最前沿的。就齊政所知,部委裡的不少人,對農業高科技的印象還固定在大型機械化上。沒有親眼看到,很難理解農業科技前沿已經進化到什麼何等程度。
齊政也並不指望透過一兩次的接觸,就讓他們集體看重嘉穀,但透過這種方式刷刷存在感,給他們一個較為明晰的嘉穀形象,怎麼說也是值得的。
於是,齊政爽快應下了張司長提的想法。
當然,這還要等張司長回去後再安排,眼下他還要繼續豫省小麥產業化的調研。
不過,後面齊政就不隨行了。
他施施然回到總部,叫來了嘉穀實驗室的大佬陳建章。
齊政首先跟他說了農業部打算與嘉穀合作建設“全國優質專用農作物生產分佈電子地圖”的安排:“……按張司長的說法,先完善優質小麥的資訊,就從豫省開始。大體就參考我們集團的專用稻麥種植地圖,以解決生產側和加工側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陳建章倒是無所謂:“技術上是小事,只是開展聯絡檢測小麥品質、檢視優質專用小麥收穫、給小麥測產等小麥普查登記統計工作麻煩了點。”
不用齊政多解釋,陳建章就明白了其中的好處了。不說別的,單單是能填滿嘉穀資料庫的各地專用農作物的面積、品種、訂單對接等這些資訊,就值回票價了。
他只是警惕地強調了一點:“先說好了啊,這部分投入不能算在實驗室的經費裡。”
齊政啞然失笑:“行了行了,看你這摳樣,我會讓老王專門撥付一筆資金的。”
三言兩語交待了這件事,齊政又提起了農業部會派人前來“開開眼界”的打算。
陳建章笑了起來:“這還不簡單?帶他們到我們試驗的生態無人農場中去,想要看到的農業黑科技都有,精準農業、生物防控、綠色迴圈農業、農業機器人、人工智慧、物聯網、大資料、雲端計算等等,保證讓他們像是在看好萊塢科幻大片……”
就運用高科技推動農業的整體發展而言,國內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這主要表現在大型自動化農機的普遍應用和從業者對高科技的接受能力。但在最前沿的試驗中,國內農業是不甘示弱的。
陳建章說的生態無人農場,是嘉穀實驗室與國內幾大農業科研機構合作共建,也是各種不成熟的行業最前沿科技的試驗場。
進入農場,可見一臺臺形態各異的農機在田間或是伸展雙臂,或是扭動腰肢,或是行走自如。不僅駕駛艙內無人,周圍也不見人影,如同在上演“科幻秀”,第一次看到這一幕的人足以顛覆對農業的固有印象。
當然,未來很美好,但就目前技術水準來看,大量農業“黑科技”還要繼續提高投入產出比的實際應用。因為人可以根據不同環境立馬調整,機器則不然,資料積累需要更長時間。
說到這一點,陳建章順勢彙報了另一個相關的安排:“農大等13所國內高校已經回覆了我,同意聯合舉辦‘嘉穀農研科技大賽’,明年正式舉辦第一屆。”
齊政有些好奇道:“這就商議好了?”
陳建章吐槽道:“經費都由我們出了,這種既得名又得利的好事,他們大概喝多了才會拒絕。”
兩人說的“嘉穀農研科技大賽”,是嘉穀謀劃的一個推動人才下沉、科技下沉的最新探索。
大賽的調子很高——邀請全球的青年農業科學家和頂尖新農人分別組隊,利用先進的人工智慧或精湛的園藝技術切磋與交流,探索出一條將國際最前沿的數字農業科技與農業生產有效結合的路子,形成一套可複製、可推廣的模式與經驗,並在中國各大農業產區落地。
但事實上,齊政只是希望能發揮涉農高校的人才儲備優勢,又有效利用嘉穀的市場號召力,能喚起更多年輕人才對農業的興趣——當農業不再是“看天吃飯”的粗放農業,而是“知天而作”的高科技農業,成為“新型農民”一點也不low。
參加比賽的選手,甭管是不是獲得最後的勝利,只要表現出色,就有機會收到嘉穀實驗室的邀請;如果不願意加入嘉穀,嘉穀也會為他們提供科研指導或經費支援。對於高校的大學生而言,這是加入門檻漸高的嘉穀集團的一條終南捷徑。
當然,創新,從來就並非易事。
而一個人、一個企業在創新的道路上走得越遠,所要付出的代價,無論是顯性的還是隱性的,可能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