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甘蔗,一頭連著國民的糖罐子,一頭連著主產區蔗農增收的希望。
在桂省最大的食糖生產地區——重左。
嘉穀糖業進入桂省後,首先關心的不是糖廠,而是甘蔗種植。
齊政和鍾華志深入蔗田間,實地考察干旱對甘蔗種植的影響,“桂省大力發展糖產業,真是優劣條件疊加下的必然選擇!”
紅土之上,遍植甘蔗。
當然,這個時節,地裡的甘蔗已經被砍收,只在地裡留下宿根,等待在新的生長期裡繼續長出新一茬的甘蔗。
這種甘蔗不是用來吃的“果蔗”,而是業內人所稱的“糖料蔗”,比果蔗的糖含量更高,牙齒咬不動的,只能送到糖廠榨糖。
桂省地處亞熱帶,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種蔗條件得天獨厚;與此同時,全省48%以上面積為岩溶地貌,結構性、季節性缺水嚴重,對糧食作物“卡脖子”的旱災頻發,甘蔗大概是最好的選擇了。
但乾旱依然是影響甘蔗生產的頭號因素,尤其是去年以來的連續乾旱,嚴重製約著本地甘蔗生產能力的提高。
不過,相比於氣候,還有更多的難點是“海歸”嘉穀糖業需要重新適應的。
“國內糖業與國際食糖出口大國的差距,主要是糖料蔗種植業的差距。”這一點在剛從巴西回來的鐘華志眼裡,最為直觀。
巴西、澳大利亞等國家普遍實現了糖料蔗種植業的規模化、機械化,成本低;而我國糖料蔗種植,不客氣地說,仍停留小規模的傳統農耕階段。
當然,對比國內外的國情,這一點是早有預料的。
鍾華志最大的感慨反而是,“和在澳洲、在巴西的市場調節不一樣,國內甘蔗收購是由政府指導的,這意味著糖企要承擔更重的責任……”
想在市場好時不管蔗農大撈好處?或者在市場低迷時甩手不收購甘蔗不管蔗農的死活?
不可能!
因為政府會給出指導價,糖廠要按照政府給出的指導價收購甘蔗。
這樣一來,市場好效益好,可能糖廠與蔗農就大家都好。
但如果糖價低迷,如果糖廠仍按指導價收購甘蔗,可能每生產一噸的糖,就會虧一噸的本,而且生產越多,虧本就越大。
成本降不下去,但糖廠又不能歇著——糖廠歇著的時間已經夠多了。
要知道,以蔗榨糖,糖廠一年四季只有大概5-6個月的時間在榨糖,即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4月底止,這半年時間就叫一個榨季。
也就是說,這些糖廠每年將有一半的時間是處於停榨期間,只能將部分工人放假,組織對機器進行維修保養。要想榨糖,只能再等到下一個榨季的到來。
由於榨糖生產的不連貫,但又要全年都養著全廠的工人,工資照樣要發放,使得這一產業的發展難度,有著很多不為人知的特殊性。
有哪一個行業企業,只生產半年卻要全年養著工人?
在商言商,毫無疑問,沒有錢賺的生意是做不長久的。
所以,熬不下去的糖廠或被兼併,或悄無聲息地倒閉,最後“剩者”為王——最高峰時,桂省各地共有上百家糖廠,如今只剩不到一半。
而且,這只是一個開端,真正的行業大洗牌正在到來。
“要麼加強甘蔗種植基地建設,從源頭降低糖業生產成本;要麼延長產業鏈,提高甘蔗加工效益;或者,兩者兼具!”淡淡的幾句話,齊政定下了嘉穀糖業在國內的破局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