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穀2號漁場海域正是風輕雲淡,舒適宜人之時,此起彼伏的呼喊聲卻打破了這片海域的寧靜。
在周圍海域,幾艘大型運輸船的吊機將一個個人工礁體投放到海中。投放的人工礁體為組合式藻礁和人工魚礁,既為海藻生長提供依附,又是魚兒在海底的多層住房,是嘉穀2號漁場建設打下的“第一根樁”。
“小關,小關,我們今天已經投放了多少個魚礁體?”在領隊的一艘運輸船上,嘉穀礁體投放工程的負責人馬隊長大聲問道。
“頭兒,今天共投放了1340個人工礁體。”負責調配人工礁體的小關迅速回答道。
馬隊長攤開圖紙,默算道:“今天要建成礁區面積2000畝,嗯,起碼需要建成12個組合型魚礁群,那就還需要投放人工礁體1000個……”
他又看了看時間,心裡極為滿意:“今天進度不錯。大家加把勁,早點完工,今晚讓食堂給大夥兒加菜!”
船上頓時傳來一陣歡呼聲。
小關也笑嘻嘻道:“頭兒,放心好了,今天天氣好,風平浪靜,提前收工不是問題。”
馬隊長咕嚕咕嚕的灌了一肚子水,一拍肚皮,道:“那就好!記得督促好大家,大老闆在邊上盯著呢,幹好了,不愁福利不好。”
小關聞言,一臉八卦道:“頭兒,這樣大規模投放人工礁體真的有效嗎?大老闆都這麼關心?”
小關此前是魯省的一名漁民,嘉穀農牧圈定2號漁場後,又招收了一批員工,小關就在其中。
他對於投放人工魚礁並不陌生。因為從05年起,魯省就實施了漁業資源修復行動計劃,同時推進增殖放流和人工魚礁建設;他之前也參加過政府組織的在近海區域投放各類礁體行動。
不過……說是“修復漁業資源”,但這麼多年來,也沒有看到海域生態環境有根本好轉。因此,小關一直覺得投放人工魚礁建設海洋牧場是“華而不實”。
也是因為近海漁業資源遲遲得不到好轉,小關一直謀劃著轉型,剛好碰上嘉穀農牧招收漁民,於是在第一時間就選擇加入了嘉穀。
沒想到,嘉穀所謂的建設“海洋牧場”,重點不是投放魚苗養魚,又是投放人工礁體。
更讓他意外的是,集團的大老闆,一名億萬富豪,居然親自進駐“基地”?
——畢竟是遠離了大陸海岸,連必要的淡水和新鮮蔬菜供給,都要經過長距離的運輸補給,容易受到時間和天氣的影響,從哪方面都算不上生活條件舒適。
對於小關的疑問,馬隊長嘿嘿一笑:“你在嘉穀幹久了就會知道,我們集團的大老闆,不喜歡坐在辦公室的,反倒是一線基地,經常能見到他的身影。”
“至於投放人工礁體效果好不好……”他話題一轉:“小關你是為什麼不繼續當漁民了?”
小關撇撇嘴:“現在近海都沒有漁汛了,沒有魚,出海就要虧本。休漁也就開頭幾天好,轉眼就捕沒了。你說當漁民還有什麼搞頭呢?”
有漁汛的地方才叫漁場,但現在上網一搜尋,盡是“南海六大漁汛基本消失”、“渤海已經瀕臨‘死海’狀態:漁汛基本消失”等新聞,足以看出,至少從漁業資源的角度看,國內的近海已經開發殆盡了。
小關第一次聽說近海漁業資源枯竭時,他還抱著“為什麼不發展遠洋漁業”的想法。畢竟,初入行的“新人”想法總是很美好,海洋多大呀,而且大部分都是公海。造更大的船,把大洋裡的魚源源不斷地捕撈回國,還怕什麼漁業資源枯竭?
然而現實證明了自己的無知。不是有海水的地方都有值得去捕撈的魚。事實上,全世界90%的漁獲來自水深200米以內的近海大陸架。浩瀚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央,因為營養物質缺乏,其實是“海洋沙漠”,只有金槍魚等少數高價值魚類值得人們消耗大量柴油去捕撈。
“所以說呀,靠大海、大洋是不行的,我們公司認為,我們漁業的根基在黃海、在東海……從漁業資源的角度看,多少個太平洋也抵不上我們一個東海。”
馬隊長認真道:“小子,你以為我們只是在投放人工礁體嗎?不,我們是在提升這片海域的承載力,讓它產出更多的蛋白質!”
……
一支黃海沿岸流系,沿著魯省半島南下。而在日昭市附近,分出一道支流轉向東流。
它攜帶著人類向大海排放的過量氮磷等營養鹽,在東流過程中,一些重金屬元素等汙染元素逐漸沉澱,選擇性地進行“自淨”,直至在嘉穀2號漁場海域與黃海冷水團發生交匯。
“碧波清華陣(四階)觸發,主木水系,範圍:方圓一千公里。效果:清水,引流。能使泉水清淨,引流違行。”
暗湧而來的支流,營養鹽輸入量的增加,冷暖皆宜的環境,使得嘉穀投放的海藻等海洋生態系統基層生物開始爆發性生長,也將一些追逐著餌料的魚群帶到了嘉穀2號漁場——漁場一天比一天變得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