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都市言情>超級農業強國> 第466章 悄然復興的國產大豆(2/2)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66章 悄然復興的國產大豆(2/2) (1 / 2)

黑省的半數油脂加工企業已經停工、停產……”

“國內大豆和大豆油市場的最後一塊淨土正面臨大變……”

“國產非轉基因大豆與進口轉基因大豆正在展開一場戰爭……”

如果看以上新聞標題,大概所有人都會以為這是國產大豆即將全線淪陷的前奏。

大豆重要嗎?

與主糧相比,貌似大豆是被國家放棄自給的糧油作物。

但大豆從不只是單純的油料——除卻食用、大豆油外,還有很多食品工業都需要新增豆粉,壓榨豆油之後的豆粕是常見飼料;在軍事領域也有廣泛應用。它關係到我們的肉蛋奶,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

——只有站在國家的角度,才明白這一決定的無奈。

“我國去年進口大豆4000多萬噸,摺合成需要種植的面積為5億畝,而我們是不可能從18億畝耕地中拿出這麼多去種植油料作物的,所以只能正視油料必須依靠進口的事實。”領隊的發改委副主任胡其遠無疑是站在國家層面看待問題。

但是不是意味著可以放棄國產大豆?

呵呵……即使是日理萬機的發改委,也要將維持與保有一定的國有大豆產量作為確保國家糧油安全的戰略之一——這跟國內擁有最完備的工業體系一樣,你強不強是一回事,但有沒有又是另外一回事。

當然,如果既能保持存在,又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競爭力,那就是最符合國家的期待了。

當發改委調研組在東北大豆主產區將目光轉向嘉穀集團後,他們的期待得到了滿足!

……

在黑省海侖市的嘉穀大豆種植基地,大塊大塊連成片的豆田內,大型拖拉機正在拋灑有機肥。

拖拉機手還像是農技專家一樣侃侃而談:“施肥如同人吃飯一樣,要在飯口時間吃,還要吃到需要的營養,過多過量都不好。我要把握好正確的施肥量,正確的施肥時機,正確的肥料品種,還要用正確的農機進行施肥……”

在嘉穀農業的推廣下,運用模式化栽培、測土配方施肥、大農機耕作……比肩美國的科學耕作大豆模式,使得在嘉穀的大豆種植基地內,畝產超過210公斤已經不是新鮮事,這比美國去年平均畝產179公斤的種植水平優異得多。

“如果還有人說國產大豆產業像一個斷不了奶的孩子,真應該讓他們看看嘉穀的成就!”發改委副主任胡其遠感慨道。

周蒙搖搖頭道:“那個一直喊著要保護的國產大豆,其實是低技術的產品,產量低、價格又高,保護一兩天、一兩年還可以。但要保護五年十年,估計得做夢?”

“真正有希望的國產大豆,還得是嘉穀這樣,培育出高產高蛋白的大豆品種,規模化生產……”

胡其遠對周蒙的“嘉穀吹”已經見怪不怪了,關鍵是,人家沒有說錯。

大豆的單產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規模化,即使是國內畝產120公斤左右的普通大豆,其實在規模化種植後,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更別說嘉穀這樣進行培育出來的優良品種了。

所以,自“大豆危機”後,嘉穀大舉扶持國產大豆,透過組建合作社,推動大豆規模化種植,改變了“農戶一盤散沙,企業孤軍奮戰”的落後大豆產業機制,被視為振興國產大豆的新起點。

與國儲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豆農們的態度:“過去種大豆哪簽過訂單,都是打出來豆之後再想賣的事,總是賣不上價。現在我們和嘉穀簽訂單,收購價比市場價高,銷路和價錢都有了保障。”

訂單農業還倒逼著豆農向“種得好”轉變,“我們都按照嘉穀的標準和品質去種,當‘金豆子’一樣伺候,可不能想咋種就咋種!”

“這幾年為嘉穀種大豆都賺了,今年還鼓勵更多人種大豆,大夥兒的積極性又回來了!”

據調研組瞭解,雖然因為規模化、機械化種植,嘉穀在收儲費用上要比國儲糧有優勢,但依然抵消不了嘉穀遠高於國儲價的大豆收購價。

那麼問題來了,嘉穀每年收儲國產大豆達到500萬噸,而且沒有財政補貼,不應該承受更大的壓力嗎?

……

“透過財政補貼振興國產大豆的想法是行不通的,其真正出路在產業升級!”不知何時溜過來的齊政引導發改委調研組深入瞭解嘉穀的大豆產業鏈。

相比於國儲糧只有收儲和出庫,嘉穀的大豆產業鏈有看頭多了!

“如果跟進口轉基因大豆拼榨油,國產大豆很難有勝算。但如果挖掘國產大豆在蛋白質含量方面的優勢,這個矛盾就會迎刃而解。”齊政帶調研組參觀了嘉穀在黑省建立的國內最大的大豆深加工深加工基地。

嘉穀推廣種植的非轉基因大豆分為兩種,高油脂大豆和高蛋白大豆。目前在國內大規模種植的,是高蛋白大豆。

得益於與黑省農科院的大豆品種選育合作,再加上覆蓋育種基地的靈陣,嘉穀培育出來的大豆,堪稱是非轉基因大豆中的極品——顆粒圓潤飽滿,皮薄色黃的嘉穀大豆,含有豐富的油脂、蛋白質、氨基酸,在業界內享有盛譽。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