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穀一動行業驚!
人參產業歸根到底不是一個大產業,而且地域性明顯,嘉穀的影響力更加容易發散。
在政府的推動下,嘉穀牽頭組建中國人參種植聯盟,致力於人參標準化種植,實行產需對接,承擔品牌建設的龍頭帶動工作……
嘉穀的一系列大動作破土而出,開啟了一場前所未有的人參產業整合戰。
在世界人參的“心臟之地”萬亮鎮,參農們最早感受到這股風向。
小趙住在萬亮鎮,大學畢業後,子承父業。目前,他家擁有一塊5公頃參地和一個小型人參粗加工廠。
這天,小趙興沖沖地從外面跑到自家參園:“爸,有個天大的好事!”
他年近六旬的父親從參棚鑽出來,隨口問道:“啥好事?參價又上漲了?”
趙父一臉疲憊,他從二十多歲開始種參,坐看人參產業大起大落,很少有什麼狀況能讓他動容的了。
要知道,種植人參可比種糧食麻煩多了。
用老爺子的話來說,“人參都是跪著種出來的”——由於人參對光、溫、水的要求很高,必須搭參棚,扣特製的藍色塑膠膜。這種拱形的參棚在0.7米~1.5米之間。鬆土、摘葉、掐花、薅草、施肥……不是趴著就是跪著。
而且,參地大多處於偏僻的山上,每片參地旁都會有個簡易窩棚。種人參與種玉米不同,要時時伺候,起貨的時候還要打更防盜,所以對參農來說,“參種在哪兒,家就安在哪兒”。
但對於趙父這樣的老參農來說,種參的辛苦還不算啥,一直低迷的參價才讓他揪心。
從04年開始,人參價格就一直處於較低迷的狀態,鮮參一度每斤才賣10元,這和種蘿蔔有啥差別?
直到去年年底,鮮參價格開始抬頭,趙父才舒展了一直皺著的苦臉。更高興的是,今年參價上漲幅度更大。這個行情,總算讓他看到一點兒希望。
他最希望聽到的,就是參價繼續上漲。
兒子小趙笑嘻嘻道:“不是參價上漲,不過,如果事成了,跟參價上漲也沒有多大區別。”
“哦?”老爺子來興趣了,“說說看。”
“我剛剛得到訊息,政府推動嘉穀公司成立了一個人參種植聯盟,正在號召更多參農加入這個聯盟……”
“等等……”老爺子打斷了兒子的話,問道:“嘉穀?就是那個連續六屆獲得‘長白山參王’,而且還不知道藏著多少野生人參的嘉穀公司?”
小趙對於老爺子的關注點哭笑不得,無奈點頭道:“沒錯,就是這個嘉穀。”
老爺子興趣更大了,示意他繼續往下說。
“我聽說,對於我們參農來說,加入了這個人參種植聯盟,嘉穀會提供由野生人參培育出來的優質人參品種,以及相應的種植技術指導。最關鍵是,我們購買參地、參肥等都有補貼不說,聯盟會對成品參統一收購……”小趙兩眼放光地說道。
老爺子咂咂嘴,突然問道:“有這麼好的事?我們要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