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逆賊

“天下鹹高其義。”(《大周皇家鏡明史》) 在民間藝人的描述中,蘇瑾單人獨劍,在一個月圓之夜裡獨闖周夜城,將整個宅邸染成一片血色。蘇瑾並非是去刺殺的,雖然這件事反映出他作為帝黨亡命徒的一員,絕非無膽之輩,但是他僅僅是爭取一個在宗祠黨秘密會議上直接發言的機會。根據推測,他分析了形勢,勸說宗祠黨放棄對北征軍官的清洗,並且把自己所知的一些事實說了出去。事實上北征軍官們也疲憊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曾在年輕的時候被皇帝“天下一統”的理念感召,但是他們現在已經老了,在北方遭遇了重大的失敗之後,自己也開始質疑北征的意義。宗祠黨把他們看得太過危險了,儘管仍有死忠於皇帝的熱血漢存在於其中,但是這些人已經無法號召起一場勤王之戰了。

宗祠黨這一次表現了非常合作的態度,他們接受了蘇瑾的意見。《大周皇家鏡明史》中對於這件事的描述異常簡練:“瑾遂往,見諸大臣,以寬仁說之,眾皆然其言,遂平積案,減殺伐。”如此大事的記載卻如此簡練,大概很多事情史官也不知道,或者即便知道也難以如實載錄。不過,這件事很難說是蘇瑾一個人的功勞,至少有一半的功勞要歸於他的敵人——文撫鳴。

文撫鳴是個非常有趣的人,他身為宗祠黨年青一代的拔尖人物,深受宗祠黨老一代權力者們的信任,卻是蘇瑾和百里羽的忠實崇拜者。文撫鳴曾親筆寫下很多詩篇紀念北征,尤以描寫百里羽的陰謀決斷和蘇瑾的運籌帷幄的為多,不乏褒獎甚至吹捧之詞,一些蒐集北征年間故事的文人筆記和野史也由文撫鳴個人出錢收斂編輯,並且印成書公佈於世。這不能說周武鐵旅的政治理想如何清晰高尚,但是他們的人格和行為方式有種強大的感染力,或者說汙染力。文撫鳴有一首讚美百里羽的五言詩存世:“劍起揚清波,嘯歌摧敵膽。”

好玩的是百里羽似乎唯一一次暴露出還會一點劍術便是在明國嵋宮的山陽閣裡,那一劍堪堪是砍在了文撫鳴自己的肩膀上。文撫鳴看來對此並不太介意,只是不知當時他是不是被百里羽的狠勁“摧敵膽”了。“周夜笙”文撫鳴,這個宗祠黨的支柱人物與周武軍事集團的堅定崇拜者,在後世的史書之中,關於他的描述總是充滿著矛盾且前後不一的。 文撫鳴以其才智被周純所賞識,在成功地佈置了對帝黨的剿殺後,文撫鳴在宗祠黨內儼然僅次於周純的人物,因為他的年輕和穩重,更獲得了多方的信賴。但是文撫鳴卻是宗祠黨裡最大的溫和派,他一再地公開表示周清對於帝朝穩定的重要性,並且認為局面已經平定,沒有必要進行大規模的清洗,應該善待那些生還的軍官。但即使以他的地位,這個意見也很難被接受。 於是文撫鳴奔走於公卿之間,頻繁地展開遊說,力圖減輕公卿們對帝黨的敵意,避免這些偏執的老人們為了報復之前周清對他們的壓制,而貿然採取激進殘酷的手段。當時在謝家老宅召開的會議很可能就是在商討這件事。文撫鳴這麼做有著充分的理由,並非僅僅出於他個人對蘇瑾的崇拜,他的理由是外敵。他力圖向不懂軍事的宗祠黨老人們說明,蠻族並未完全失去戰鬥力,而真正沒有在這兩次戰爭中受損的還有羽族,這些都是疆土外的威脅。欽達翰王在北征之後不久,便以若干戰例證明了他確實是個好戰的人。

和周純一樣,文撫鳴是個語言上的天才,娓娓動聽的演說家,同時還是一個誠懇的後輩。聽了他的陳述以後,原本已經殺紅眼的老人們恍然大悟,文撫鳴也獲得了他所需要的授權。 他獲准緊急向巫族派出特使,去鞏固周朝和巫族的那份盟約。那份盟約是在周清主持下達成的,現在宗祠黨需要這份盟約被讓渡給他們。這位出使巫族的奇才就是前一次為周清出使的高拱鬥,此人無疑是個巫族通,他的一生沒有任何其他功績,卻真正做到了“凡是巫族相關的事他都能解決,凡是巫族不相關的事他都不能解決”。他是個結巴,作為使節這是絕大的缺陷。可他說話不行,卻善於歌唱,巫族的神使文極富音韻,說得快了很像是歌唱。

高拱斗的天賦在神使文上得到了充分的應用,他可以唱著歌和巫人們交流,不但音色優美,而且詞句典雅,讓人油然生出信任感。他是個天生的歌者、詩人和哲學家。羽皇很喜歡這個東陸的使節,親暱的稱他為“東陸人的雲雀”。文撫鳴還動用了自己的妹妹,貴為碩風部大閼氏的阿欽莫圖,委託她向欽達翰王說明,現在發動蠻族和東陸之間的戰爭對於雙方都沒有好處。也許年輕的欽達翰王可以趁著周氏內亂摧毀周朝,但是他無法獲得東陸的任何一片土地,因為即使周氏的統治不復存在了,各諸侯國依然會抗擊來自北陸的敵人,而蠻族各部落之間還未平定的局勢會是欽達翰王的心腹大患,如果他貿然出征,他會面臨和周清一樣的困境。

文撫鳴還非常“好意”地告訴欽達翰王,他的使節和羽皇的溝通非常成功,羽皇意識到東陸雖然受到了一些損失,但是依然有著強大的國力,隔著海峽,寧州對於東陸鞭長莫及,東陸巨大的戰略縱深也會給巫人帶來很大的麻煩,因為巫族人口相對很少,難以統治巨大的疆域。巫皇仍舊認可東陸皇帝對於巫人的好意,卻把蠻族看作自己的勁敵。文撫鳴勸欽達翰王多注意滅雲關以東的羽人。欽達翰王如文撫鳴的猜測,雖然好戰,卻極聰敏。他從這些看似威脅的勸說中看出了文撫鳴的善意,於是親筆回信給文撫鳴,表示他和周清之間的盟約對於東陸的任何掌權者都是有效的,在他的有生之日,蠻族人不會踏上東陸的土地。他並且派人送了一隻“夔”的巨角給文撫鳴,作為迎娶阿欽莫圖的聘禮,在信中極有禮貌地稱文撫鳴為“尊兄”。

文撫鳴接到這封回信的時候欣喜若狂,當時他正在湖上和公卿們泛舟和唱詠,接到訊息的時候失去鎮靜,手舞足蹈乃至於掉進水裡。他立刻在公卿中借貸了五萬石糧食,作為回禮送給欽達翰王,稱之為阿欽莫圖的嫁妝。讓這些公卿割肉送禮給蠻人,難度是相當大的,文撫鳴為了湊足這個數量,不但把家產都捐了,而且到了挨戶求告的地步。最後還是周純一紙書信,傳達給世家的主人們,要求他們必須按照文撫鳴的數量貸出糧食,以皇室內庫為保,文撫鳴才勉強給妹妹湊夠了這筆歷史上罕見的高額嫁妝。周純當然不關心阿欽莫圖的幸福,他卻深刻地理解文撫鳴的用意。蠻族確實已經衰微,文撫鳴所擔心的卻是失去了牛羊和大量的人口之後,蠻族人能否活過接下來的冬天。如果他們活不下去,以蠻族人的性格,他們會選擇玉石俱焚,不顧一切地南下掠奪,再啟戰端。而欽達翰王也將難以壓制。所以為了規避戰爭,東陸必須在這個冬天養活蠻族人,即使為此餓餓肚子。

不過文撫鳴這些貢獻被蘇瑾的光輝湮沒了,人們記得的是那場孤身夜襲式的“談判”,以及一個人不歸的勇氣。周武朝年間的各種文人筆記都提到了這次談判,說法各不相同,有的說蘇瑾侃侃而談,聲震數里,夜間周圍的居民都能聽見周夜城中的宏論,也有人說蘇瑾能夠突破眾多防禦進入周夜城,是一個巫人帶他飛起在空中,讓他落了下去,不一而足。這些文人寫筆記時尚有些訊息來源,讀來多多少少有些真實的影子,市井說書客們可就全然不管這些了,他們只求把這段傳奇往事講得吐沫飛揚,力求聽者無不心馳神往,繼而慷慨地灑下銀錢就好。

所以按照《周夜城破軍大斬魁》的說法,月圓之夜,蘇瑾闖入周夜城,騎著一匹龍血駿馬,手把兩杆丈二鐵槍,在周夜城裡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前前後後放翻了七十二名“緹魁”(演藝中稱緹衛的領袖稱為“緹魁”,但是這個官職在緹衛中並不存在)和五千精銳,斬殺天羅絕世刺客,一身赤血,彷彿鬼神,最後他赤手爬上鐵塔,神兵天將似的出現在宗祠黨奸賊的面前。宗祠黨的老傢伙們當然是嚇得面如土色,跪地求饒,蘇瑾把斬奸之劍“血河”投擲於宗祠黨首領文撫鳴面前,誓言再有一樁黨逆冤案,他必殺當場的全部人。最後坦然走出夜城,無人敢擋,遂得“破軍”之名。

周純也決定要結束黨逆案,可是他並不想釋放一個人。這個人是葉望。葉望的身份地位都太特殊,他是帝黨中的帝黨,他的哥哥死在宗祠黨手中,他和這些人不共戴天。他還是天元葉氏的家主,可能影響到貨殖府。他還是明國三軍都指揮使,在風虎騎中擁有極高的權威,甚至可以說這支軍隊是他組建起來的。最糟糕的,他還是聖堂宗主,這個秘密組織仍然令周純憂慮不已。周純如果令朱毅川釋放葉望,奄奄一息的帝黨立刻會恢復部分活力。葉望又是一個很難被安置的人,安置在明國他會影響到風虎,安置在帝都他會影響到貨殖府和葉氏。周純命令把葉望羈押在明國,就是考慮到這位家主對於公卿們的影響力。他猶豫再三,下令處死葉望。

葉望的罪名是帝黨所有人中排在第一的,天元七御史幫他羅織了四百多條大罪,包括“讒言惑主”、“裡通北蠻”、“妄議軍機”、“密謀結社”、“謀殺大臣”等等等等,看起來周武鐵旅兩次北征就是因為這一個叫做葉望的秘密社團的頭目,他用讒言欺瞞了皇帝,秘密殺死大臣,秘密串通蠻族,為的是讓他那個秘密社團獲得無與倫比的權力。 這個秘密社團就叫做——“聖堂武士團”。周清和獄中的百里羽用盡了一切手段來營救葉望,但是此時皇帝的權威和百里羽的權術已經無法傳遞到遙遠的明國了。

聖堂武士葉望,被拉殺於武帝二十一年的深冬,此時這位北征英雄被剝奪了一切的軍功和爵位,被家族從族譜中除名,曾經支援他繼任家主的長老葉惟恩已經死在武帝十九年的寒秋之中。葉惟恩之後,葉望失去了他在宗祠中的最後一根支柱,葉氏宗祠徹底被宗祠黨的附庸佔據,龐大的葉氏家族也一步步走向衰敗。葉惟恩臨死之前曾經寫信給自己親手捧上家主位置的武士,這封信被記錄在葉氏的家史《虎翼七輪紀》中,信中葉惟恩自稱“冢間枯骨”,說自己周圍“群狼圍伺”,已有暗示葉望早做準備的意思,可是彼時沉浸於北征夢想的葉望並未能理會這位遠房長兄的諄諄囑咐。

歷史重演了葉惟誠的故事。這對兄弟都曾榮任東陸七大家族之一天元葉氏的家主,其後又被看做家族的敗類而除名。前者曾經犧牲自己挽救數以百計的葉氏子弟,後者則手持葉氏家傳的魂印之器揚威北域,兩者本該是家族的榮耀,可葉氏的後代甚至羞於提到這兩位先輩。葉氏家族的當然,也有例外,烈王就無比推崇自己的曾祖葉望。

英雄的末路異常的悲涼,史載在行刑的當日,畢止城裡數千甲士沿路設防,葉望被鎖以重枷和鐵鐐,踩著剛下的雪一步步走向刑場,他對路旁圍觀的每一個人說:“我大周皇帝麾下、明國國公座下三軍都指揮使,非逆賊!”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