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南唐先主傳奇> 第一章 英雄出世 楊行密慧眼識珠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章 英雄出世 楊行密慧眼識珠 (1 / 2)

唐僖宗乾符五年,即公元878年,唐朝爆發了聲勢浩大的“黃巢起義”,這場以農民為主的起義如風捲殘雲一般波及全國,加速了大唐帝國滅亡的步伐。由此,唐朝進入了軍閥混戰的大分裂時期,大唐帝國也沒有逃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規律。“黃巢起義”爆發後的第六年,公元884年,黃巢被李克用等人所殺,但黃巢的死並沒有讓戰亂結束,反而成為更加動亂的源頭。

黃巢死後各路勢力你攻我伐,朝廷的軍隊,各路諸侯軍隊,地方農名軍,還有外藩軍隊,彼此間打的不可開交。今天你聯合朝廷攻打我,明天我又拉攏其他藩王攻打你,整個國家烏煙瘴氣,戰亂不斷。此時就在徐州彭城,一戶普通的人家誕生了一個男嬰,男嬰面色紅潤,哭聲洪亮。父親叫李榮,性格溫厚,是個信佛之人,人稱“李道者”。平常喜歡出入寺廟,然而生在亂世,想安安靜靜的修行也是一件不易的事,男嬰還沒開口叫爹,李榮就下落不明瞭,很多人說他在戰亂中死去了。男嬰的母親劉氏帶著他艱難度日,在那個兵連禍結的年代,孤兒寡母的日子可想而知。連續的戰爭讓徐州百姓已無法生存下去,在孩子兩歲時,母親帶著他加入了逃亡的隊伍,生在兵荒馬亂的年代,註定要過苦日子,男嬰從出生到現在就沒有吃上幾口太平飯,幾年下來,娘倆不是在逃亡的路上就是隨時準備著逃亡。

“奴兒,快跑!”突然母親大喊。只見身後有一對人馬在亂殺無辜,不時有人倒下,發出“哎呀”的慘叫聲,這種場景難民們已見得許多,大家邊跑邊喊著“快跑,快跑”!只要能活命,也不在乎去什麼地方了。就這樣,這群難民逃到了淮河一帶,最後流落到了濠州(今安徽鳳陽一帶)。長期的顛沛流離和擔驚受怕給母親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再加上生活貧困,終於把這位可伶的母親擊垮了。

在到達濠州不久,母親的身體已經非常虛弱了,她很清楚自己的狀況,最牽掛的還是自己的孩子,她想“無論如何也要讓孩子活下去,哪怕是送人甚至賣掉也行,只要能有口飯吃,孩子就有活下去的希望,讓他跟著大家繼續逃亡自然不行,沒親人照顧的小孩定是凶多吉少。”可母親實在不知道該如何安頓孩子,她有點絕望了,伸著頭四處張望,到處是難民,不知該怎麼辦。突然,她眼睛睜大了,一下子來了精神,因為她想起來一件事。記得剛到濠州時,一群人逃難經過一個寺廟,雖然沒有記住寺廟的名字,但她清楚的記得寺廟的位置。於是她拖著虛弱的身子帶著孩子艱難地找到了那個寺廟,這時母親盯著寺廟看了看,只見寺廟大門寫著“開元寺”,她心裡想著“孩子只有留在這裡才有活下去的希望。”於是她敲響了寺門,很快寺裡的主持出來了,她哀求主持收留自己的孩子,並向主持講述了母子的苦難經歷。主持聽完後十分同情母子的遭遇,唸了一聲“阿彌陀佛”答應了她,母親千恩萬謝地磕著頭,嘴裡不停地念著“謝謝大師,謝謝大師”。母親的心總算平靜了些,不管怎樣,孩子總算有個活路了。臨走時,孩子哭喊著“娘,別走”,母親蹲下身子對孩子說:“奴兒,別哭,記住孃的話,好好聽師傅的話,好好活著。”她聲音很小、很虛弱,但語氣很堅定。孩子很懂事,他知道母親是為了自己好,母親也是迫不得已的,看著母親慢慢走出寺門,看著母親漸漸遠去而模糊的背影,孩子不停的抹著眼淚,但沒有再哭出聲來。

當時的江淮一帶,楊行密與朱溫正廝殺的如火如荼。有一天,一支軍隊進入濠州正好路過開元寺,走在前面的是一小撮先頭部隊,一個儒將裝束的年輕頭領突然喊了一聲“停”,並對身邊人說道:“先在這裡休息一下。”然後他從馬上下來,在寺廟周圍仔細地環顧了一番。這時一支大隊人馬趕到,只見軍旗高高飄揚,軍旗上繡著一個大大的“楊”字,一個氣宇軒昂、威風凜凜的將軍騎馬走在軍旗的正前方,此人就是楊行密。他前面兩側,是精神抖擻但警惕性很高的兵士,看的出來,這是一支軍紀嚴明,有著較強戰鬥力的軍隊。

此時的楊行密已是淮南節度使,他本名楊行愍,本出自江淮群盜,由於為人豁達大度,做事極講義氣,參加農名起義後很快在軍隊裡小有威信。後來投奔淮南節度使高駢,高駢很欣賞他,就把他的名字“行愍”改為“行密”,說來也怪,自從改了名字後,楊行密的運氣就好的不得了,一路升遷,在高駢被殺後,楊行密就做了淮南節度使。

“大人,這是開元寺,我們不妨先在這歇息一會再走吧。”年輕頭領對楊行密說到,這個頭領就是楊行密手下幕僚——徐溫。他是最初和楊行密一起起兵的三十六個英雄之一,很得楊行密信任。

“嗯,好吧,那就在此稍作休整。”楊行密說道。

徐溫帶著楊行密等一行人走進了寺廟,寺廟裡面很蕭條,房舍很破舊,這是長期戰亂的結果,住持早已等待迎接。

“大師,我等多有叨擾,還請大師見諒。”楊行密對住持抱拳施禮。

“將軍多慮了,將軍光臨鄙寺,乃是與佛有緣,將軍請。”住持請楊行密到大廳坐下喝茶。

“聽說將軍進入濠州城後,嚴令屬下不得打家劫舍,不得隨意搶奪百姓財物,兵士秋毫無犯,真乃濠州百姓之福啊!”

“大師過獎了,我等都是窮苦出身,起兵也是被逼無奈。”

“如今兵禍連線,百姓身處水深火熱中,將軍能興義師,行義舉,乃英雄之舉啊!”住持感嘆道。

“大師您過譽了,能讓百姓有口飯吃,免遭塗炭,保一方平安,是我等分內之事。”

倆人相談甚歡,這時一個小和尚端著茶過來了,他先給客人端上茶,最後給自己的師傅端上茶,動作不緊不慢,很有分寸,絲毫不怯生。

“師傅,請問還有什麼吩咐嗎?”小和尚問道。

“你先下去吧,有事為師自會找你。”

楊行密著著小和尚,只見他兩眼炯炯有神,雖長得清瘦些,但說話聲音洪亮,身上透著一股勁,絲毫不膽怯,楊行密一直盯著他走出大門。

“大師,這位小師傅是?”

“哦,他叫彭奴,彭城人,很小便沒了爹,去年隨娘逃難至此,他娘在病重時將他託付於老衲,不久便去世了。別看他才7歲,可生的機靈,手腳勤快,做起事來井井有條。”一提到這個小徒弟,大師就娓娓道來,顯得特別高興。

楊行密沉思著沒有接話,眾人都很疑惑,這時住持問道:

沒有了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