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竟然看到了拉鍊頭是論斤稱的神奇一幕,不是按一個一個算價錢,而是稱斤啊。
還是便宜到極點的賣價,完全無法理解工廠是怎麼賺錢的?
難道會是賠錢賺吆喝嗎?
顯然不是,只是均攤到個數的利潤上極低,低到可以用厘來計算,而賺錢的秘密就是量了。
走量,一個賺一厘,十個賺一分,一斤可以賺多少?
這也是義烏市場上商品能走到全國各地,能走出國門,飄揚過海的主要原因。
“老詹,你說我們要是真能在這邊設下一個點,以市場上的走貨量來計算,每年的收益絕對驚人啊!”
看著別人賺錢的套路,馬一鳴開始盤算物流公司的賺錢能量。
“話是這麼說,看起來確實是很誘人。但你要知道,這裡面的競爭也是很激烈的,義烏市場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物流這一塊已經很成熟了,本地大大小小的貨運公司,以及個體司機的規模不小。同時也基本上形成了固有的流程路線和業務的體系。我們每天作為後來人,想要硬插進來分一本羹還是沒那麼容易的。”
詹繼生在物流快遞業幹了多年,對這裡面的東西門清的很。
像義烏這樣的商品集散流動中心,每天進出的運輸貨車無數,有公司的,有個人的,他們一家快遞公司想要插手這攤業務,不是說開個點就行的。
大件、大批次的貨物運輸,其實和他們目前的快遞業務還是有很大的差別,快遞主要還是講究一個快字上面,主要以小物件、單個的、散貨單的遞送為主。
而這邊的貨物運輸更講究一個運量,單一貨品,或者是單一批次貨物的一次性運輸為主。
所以,這邊的所謂物流,還是以鐵路、公路大貨車這些以運力大著稱的方式。
高牧的意思是想要利用義烏商品的貨品豐富性,增加多寶拼拼的店鋪和商品的可選擇性,以每天快遞的配合來促進線上交易的數量。
倒並不是想去搶奪大批次貨物運輸這一塊的市場,馬一鳴的想法其實偏了。
“分一杯羹總行吧,反正我是看好這一塊的市場。現在就看上官老闆能不能像她說的那樣,幫我們找一塊合適的地皮,建造屬於我們自己的配送中心。”
跟著後母後面時間長了,聽他說一些東西多了,馬一鳴的野心很自然的也會潛移默化的大上不少。
“配送中心是一定要建的,不過我總覺得高總的思路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他應該還有更進一步的想法?”
詹繼生這麼說,有他自己的判斷,只是設立一個配送中心的話,沒必要搞的這麼急要搞下一大塊地皮自建。
臨時的租賃一個臨街的店面就行,只要大一些,以目前及未來一年的走貨預判,那也是足夠的。
就算是未來會井噴式的發展,那慢慢物色地皮就行了。
如此的迫不及待,高牧沒有其他盤算他自己都不相信。
“你知道是什麼嗎?”
馬一鳴眼睫毛挑了挑,也覺得詹繼生說的有道理。
“我不知道。”雙肩一聳,詹繼生繼續道:“以後自然會知道。現在還是快點跟上吧,這麼多的人,這麼多的岔路,一會兒跟丟了都是麻煩。”
高牧和邵一搏和丁厲都已經走遠,再耽誤下去,他們走進人群可就跟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