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淑芳拿著筷子,給高露和高牧一人夾了一筷菜。
“茶廠的這份工作,確實是又辛苦,工資又底。”
不是什麼技術活,做事的都是和曾淑芳一樣賦閒在家的婦女,因為團體基數大競爭還很激烈。
每天坐在那裡幾個小時,十幾個小時,在昏暗的燈光下,從茶葉中翻找雜質。
不光費腰,更費眼睛,實在不是一個好工作,但凡有其他的路子,高建國都不會讓曾淑芳繼續做這份工作。
高牧和高露的話,算是給他指出了一條新思路。
別人能和兒子合夥賺錢,為什麼老媽就不行呢?
要不是因為貨運物流的事情存在變數,而且又是在義烏,他恨不得帶上曾淑芳一起做。
“怎麼,你也想讓我去給兒子賣文具啊?”
“要是又能多賺錢,又能輕鬆一些,為什麼不行呢?”
“你也開玩笑,兒子的東西都是在學校裡賣的,你是準備讓我去學校裡擺地攤嗎?”
街上擺地攤的倒是經常有,在學校裡擺不被老師追殺才怪。
“媽,不用你去學校擺地攤。”
高牧一直搖著頭,這麼有煙火氣息的事情,他怎麼可能會讓曾淑芳去做。
“那是……”
“你以前不是中說他們開店的賺錢嗎?既然賺錢,那我們也開唄。反正我手裡有貨源,找個好一點店面就行。”
“開店可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除了店裡的貨要壓錢外,租店面也是老大一筆開支,還有水電稅費,七七八八的可不少了。”
“再多能有多少,這點本錢我們又不是沒有,難道這點開支就不能賺回來嗎?媽放心啦,我保證一年回本,三年血賺。”
開家小店而已,別人能賺,他就賺不到?
隨便搞點花頭出來,都能蓋過大部分的小店,比他們賺的更多。
“這……”是啊,他們家已經不是以前的那個家了,有高牧在背後撐著,開個小店還是沒問題的:“你賣的主要是文具,文具店就要開在學校邊上比較好,你有看中的地方嗎?”
想通了之後,想法也就跟上了。
“開在學校邊上可以,但我們不開文具店。”
高牧搖了搖頭,其實對於開店的地方,相比於學校邊上,他更加中意於人流量大的地方,比如廣場,比如十字街等等。
縣城裡的學校又不是大學,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的消費能力,畢竟還是有數的。
最多也就是買點學習用品,女孩子再買點頭飾,其他的東西消費也是極少數。
這些生意早就被高牧手裡的銷售團體控制, 多少開在學校邊上的文具店被逼的差點沒飯吃。
曾淑芳吧店開在學校邊上,想靠賣文具賺錢,也是不切實際的,不會比銀行中年婦女的親戚好多少。
雖說有高牧在,但也不能讓高牧把團隊的生意拿出來分給文具店吧?
那樣的話,就等於他自己把原本堅固不可破的聯盟打破,一個鍋裡的飯菜隨便往外盛,是有可能出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