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聲不顯,不代表性格會變,有些人縱然他的官職不高,但那耿直的性格,以及在朝堂之上無所畏懼的勇氣不會因為官職而改變,若不然歷朝歷代的歷史也不會出現那麼多令人敬佩、可歌可泣的存在。
········
此時的丞相府陶青又在處理繁忙的公務,身為一國之丞相實在是不容易,尤其是西漢這個時期權柄十分大的丞相。
雖然陶青不用事必躬親,但大大小小的事情還是都需要有些瞭解的。
可能景帝、晁錯、張釋之等人都感覺陶青這個丞相毫無建樹,甚至是相當的不稱職,但對於陶青這種敬業的精神還是十分敬佩的。
當然了能力不夠,體力來湊,這句調皮話不適合陶青。
畢竟在治國之上,陶青秉承西漢一直以來黃老之術的治國理念,所以深為竇太后所青睞,這也是他能拜相的原因。
而陶青本人的手段也是相當的厲害,你可以問問滿朝公卿,包括王侯,晁錯手握監察大權,可以說是生殺予奪,可他們不怕。
可誰敢不怕這個話不多,卻十分腹黑、陰狠的丞相?
這就是陶青能夠穩坐相位的兩個原因。
此時陶青看著的奏章就是關於關中遭受春荒的,畢竟關中遭荒,這可是一件大事,尤其是對於此時來說十分不平靜的西漢王朝。
雖然前幾天監察御史就傳來這個訊息,景帝也命朝廷做好一切賑災的手段,可沒有詳細的奏報傳來,朝廷也無法有有效的動作。
現在詳細的奏報來了,陶青確實十分的煩悶,因為這次的春荒來的十分的突然和怪異,要說西漢王朝經過近半個世紀的休養生息、藏富於民,可以說老百姓的生活應該是十分的富裕,這應該比某些所謂的聖祖,十全之類的朝代時期強多了。
關中南倚秦嶺山脈,渭河從中穿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難攻,從戰國時起就有“四塞之國”的說法,所以漢代張良用“金城千里”來概括關中的優勢勸說劉邦定都關中。
也因此有了今日關中盛大的景象,以及長安城的繁華與富庶。
但就是這樣偏偏在關中爆發了春荒,這豈不是怪異?
讀過史書,或者說學過歷史的都知道,西漢著名的“文景之治”,因為這個十分的有名,為日後武帝的反擊和敗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且根據《漢書·食貨志》記載,“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餘財;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乘歷牝者(母馬)擯而不得聚會。”
大概意思是說:西漢初年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間,由於國內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災,百姓總是人給家足,郡國的倉廩堆滿了糧食。太倉裡的糧食由於陳陳相因,致腐爛而不可食,政府的庫房有餘財,京師的錢財有千百萬,連串錢的繩子都朽斷了。
這是對文景之治十分形象的描述。
所以對於渡過這次的春荒,陶青心中是有數的,因為西漢的家底就一個字,厚,太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