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侯可不是一般人能封的,因為劉邦就曾經自稱沛公,可見劉邦對自己親族的照顧。
英布反叛時,劉邦親自率兵前去討伐。
年僅二十的劉濞以騎將身份隨從劉邦,擊破英布軍,當時,荊王劉賈為英布所殺,且無後嗣。
劉邦擔心吳地會稽人輕佻強悍,沒有勇猛雄壯的王來鎮服他們不行。
而劉邦的兒子還年幼,因此就立劉濞為吳王,統轄三郡五十三城。
劉濞拜官授印後,劉邦召見他,然而他看著劉濞的相貌說:“你的相貌有造反的氣色。”
就如同《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見到魏延第一眼就說他的腦後有反骨似得。
劉邦心裡很後悔,但已拜官授印,就撫著他的背說:“漢朝建立後五十年,東南方向將發生叛亂,難道是你嗎?天下同姓皆為一家,希望你謹慎一點,不要造反。”
劉濞誠惶誠恐的叩頭說:“不敢。”
然而五十年後劉濞的兒子被景帝殺死在長安,隨著景帝削藩的不斷推進,劉濞終於起兵造反,也果然應驗了劉邦的話。
或許老劉家的人在識人之上都有些獨特的才能,是遺傳的基因也說不定。
日後的劉備也是如此,劉備臨終之時,在白帝城對諸葛亮說:“馬謖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委任大事,你要對他多加考察。”
諸葛亮卻認為不是這樣,讓馬謖擔任參軍,時常接見一起談論軍事謀略,從白天直到黑夜。
馬謖是什麼人?那傢伙和趙括一樣,還未曾出茅廬呢,都是嘴皮子功夫,可以誇誇其談,論戰中華上下五千年恐怕他們兩人還真是有些無敵,當然了是口水戰。
馬謖擔任參軍之後,經常出一些主意,甚至是諸葛亮征討南蠻孟獲的時候,他出主意到“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因此才有三國中七擒七縱的故事。
諸葛亮出軍祁山,馬謖自告為先鋒往守街亭,但不辨實際情況,死讀兵書,犯了兵家大忌,導致軍敗。
後被諸葛亮將他斬首以正軍法,留下了經久不衰的傳說故事、評書演義,揮淚斬馬謖、失街亭等。
言歸正傳,袁盎聞言沉默不語,因為他久在吳國深知其虛實,所以竇嬰說的實話,但袁盎卻認為現在漢朝已然是內憂外患,好似一艘有些漏水的船,既然如此為何不縫縫補補繼續前行呢?沒準就到了平穩的陸地。
說白了袁盎的思想還是黃老一脈,企圖繼續苟合,相顧無事。
而竇嬰呢,雖然也看不下去晁錯,但他更看不下去諸侯王,因為他們都在吸大漢的血,單說吳王劉濞,十分的富有,不僅不納稅,還需要長安朝廷補貼,更牽扯了朝廷大量的精力,若不然現在的匈奴人早就如同文帝那場戰役似得被打跑了。
陶青看著反應迥異的兩人,對這兩人有了一個大致的判斷。
未免“反晁聯盟”散夥,陶青不由的笑道:“咱們求同存異,先解決目前的狀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