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緩緩地透過柔柔密密的雨絲,照進這條京城最繁華的街市——天河市。
中年男子勒馬駐足觀瞧,隨侍們連忙騎馬趕上,將黃色傘蓋展開。
天河市上做買賣的、閒逛的、途經的行人們這才都驚懼地知道,原來是王上的便裝輕騎隊正在回京。
雨,開始漸漸地又大了起來。
王上乙辛在馬上左右端詳:大雨點打在對街千月胭脂鋪的粉紅招牌上,讓這粉紅大字好似著了重彩,竟比那鄰里魚羊館的獵獵酒旗風顯得還要水靈妖豔。
雨點打溼了天河街市上隨處可見的青石板路基,平日裡熱鬧的街道在這個細雨的早上顯得格外冷清,更何況行人們正在爭相避閃著乙辛的輕騎隊一行。
乙辛很有興致,竟然下了馬,來到天河市車馬店門口的田嫂炊餅攤兒上。也不知乙辛和那胖田嫂說了些什麼,不一會兒,他便舉著個泛著麥香的滾燙大炊餅兀自騎上馬來,怡然自得地大嚼起來。
一位侍從從後面趕了上來,與乙辛的馬頭來了個齊頭並進:“報——報——啟稟王上。”
“襄陽,你怎麼啦?怎麼不一上來就誇讚孤今晨打獵的收穫呢?你說說,那果子狸共有十幾只吧?那大雁也得有上二十幾只吧?唉,要不是王后阻攔,孤還真真能射殺不少林鹿呢……”
乙辛每每提及打獵,都意猶未盡地,不過,他看出襄陽好像有正事要稟告:“那麼,襄陽你到底是有什麼事這麼急著上報啊?”
“稟報王上,王后娘娘待產,遲遲沒有動靜,王上您一直為此憂心不已。王后被姜太醫等一干重臣守護於錦繡宮中,已經有幾個月了,今晨,豔陽出吉兆,剛有信鴿趕來,舉國皆盼的喜事就要臨門了。小的特為王上傳來喜報:‘王后胎氣有動,已經有了生產的徵兆,胎兒有出世之願。’看來,直待良辰啦。”
“啊,哈哈——我大周江山不乏王之後裔矣!”王上乙辛仰天大笑。
身高八尺的王上乙辛立時下馬,重重地向城外箭扣峰方向的兜率神石行了個大禮,道:“蒼天有眼,祈請助我大週一臂之力,望子嗣興旺,民安國昌。”
“王上不是回宮去嗎?怎麼掉轉了馬頭?”襄陽問道。
“哈哈哈,孤起念動議,要去知篤觀拜會一下道長。”
……
今天是大周王朝天佑二十九年,周曆二月十九,舉國上下正在為王后即將臨產而祝禱,京城雲中這幾天的香火尤盛。
普天下的信眾都前來雲中,專為朝拜知篤觀,此觀就設在城中東南的鬧市口。
觀內,幾進院落深處的一間簡樸的小屋裡,一床,一案,一書、一缽……突然,急匆匆跑進來一個小道士,報:“法師,王上駕到!”
布衫麻履的清潸法師抬起頭來,合上手裡的書,浴手呈香,然後,不慌不忙地款步走出小屋,去迎接王上。
知篤觀是石頭壘成的。
照京城百姓的話說,它的外觀就像是大碗摞小碗,一層層圓形的塔被按照大小、由低到高疊加在一起,直指雲天,就好像大地的塊塊基石,向天路敞開了懷抱。
知篤觀源自當年大周開國世祖的執著一念。
當年世祖為了能從崑崙山上請下無上道人,特意開天柱山之萬億年基石,將這被稱為漢白玉的基石一塊塊敲擊下來,再經勞工幾千裡牛拉馬駝地拉到京城來,又經時幾個十年,才陸續修造完工。
這“碗疊碗”狀的通天石塔可有講究。據說,是根據無上道長從崑崙山發來的誡語而建造的,此每一層石碗的疊加,都需在下面埋上一粒米、一把黍、一捆天麻。已經沒有人確切地知道這個做法是何用意,但這個固定下來的傳統卻得以儲存延續。
世祖下令用漢白玉鋪就了知篤觀的澄願廣場。
一入觀,但見廣場上,藍天白雲都映襯到了漢白玉地面裡,真的是頭頂為天,腳踏是雲,如入仙境。
每年上元節,京城百姓們的長生燈都在這裡放飛。人站在漢白玉廣場上,好像生活在現世,卻能夠看到長生燈正向過去飛去,向未來飛走……真是一派神奇的體驗。
據說,無上道長終究沒有來京城,而是派了他自己的座駕仙鶴和一本叫作《知守論》的書卷,來駐守本觀。
至此,知篤觀在歷屆道長的護持下成為信眾們最可倚重的信念之堂。
清潸道長將王上自鬧市口的當街迎進觀門。
此時,大雨淋漓,小雨滴答,整個漢白玉廣場變成了神奇的大盤小盤落玉珠。
乙辛深深地吸了口雨中的空氣,大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