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大明小人物> 第一百一十九章 銀杏之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一十九章 銀杏之王 (1 / 2)

接著梁文盛又說:“下官雖為莒州知州,但因公務繁忙還未曾去過浮來山觀瞻過這棵千年銀杏之王。.waizw.下官恐怕做不好這個導遊,讓公公不能儘性。”

何志遠在前世時,去過多浮來山,但自來到明朝還從未去過浮來山,這次何不趁此機會也去瀏覽一番,順便做一次導旅。於是他對撫寧說道:“撫公公,我從小就在這邊長大,今天下午就讓我做公公的導遊吧。”

“好啊,有你這個當地人來做導遊,再好不過了。”撫寧笑呵呵地說道。

撫寧今天心情舒暢,遊興正濃,午宴之後,便啟程前往浮來山。

由於道路平坦,不到一個時辰便到了州城西十八里外的浮來山腳下。

到了山腳下由於山路陡峭,馬車不能繼續前行,撫寧便下車步行上山。在上山的路上,何志遠便給撫寧他們一行講述了浮來、拂來、飛來三峰的神話傳說。

傳說老莒州這個地方,在很久很久以前是片汪洋大海,這個說法確定可信,因為浮來山上的石頭裡含有水生小蟲化石!傳說,凡是游到這裡的神仙,都能看出莒州這地方物華天寶,一旦汪洋消退,會呈現一片肥沃的平川,將是人類的文明之源。

先秦時代,中原王朝泛稱中原(黃河中下游)周邊四方的南方部落為“蠻”、北方部落為“狄”、西方部落為“戎”、東方部落為“夷”。而這裡正是東“夷”部落的文化發源點之一。其中,中原,是指河南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溫宜,雨量適中,土壤肥腴,故較早即進入城廓農耕社會,地稱為中國,人稱為華夏。邊區自然條件較差,多為遊獵畜牧之族所居,故稱為夷。夷者,帶弓之人也。

這一天,東海龍王擴建龍宮,嫌旁邊的一座山礙事,想把山挪個地方。猛然想起莒州雖是寶地,但缺少山巒點綴,何不將此山挪至莒州,再將那裡的水收回東海,讓人類在那裡繁衍進步,開創文明。想到這裡,便命一老龜馱上這座大山,漂浮到莒州。山剛剛放定,就聽山上有一童破口罵龜,老龜好生奇怪,便爬到山坡上想看個究竟。等來到山坡上一看,原來是龍王三太子在山上玩銀杏果,老龜沒發現就連太子也馱來了。老龜說:“你別急,我再把你馱回去。”說完,太子坐在龜背上,又被馱回東海去了。老龜回稟龍王道:“山已安好。”東海龍王面對莒州,只用鼻子一吸,莒州的水沒了,果然是一片平川。一座山孤立在這片土地上,因為它是從水中漂浮出來,所以人們叫它“浮來峰”。後來山上出了一棵銀杏樹,這是三太子玩銀杏果丟掉了一粒出的。這棵銀杏樹以後長成大樹,年年結銀杏果,為人們享用。

後來,南海觀音一日出游到莒州上空,看見東海龍王為這人傑地靈之地賜了一山,大增了莒州的光彩,可惜只孤立一山,風淡景淺,觀音想到何不再賜一山相依,使其錦

上添繡,也算是一功勞。說辦就辦,回到南海,將菩陀巖下一秀山召來託在手中,送往莒州,依浮來峰北側放定;因為山峰由佛地而來,故稱“佛來峰”,為凡人世代流傳,並點一寺院,後叫定林寺。

又一日,八仙雲遊來到莒州,見浮來、佛來二峰矗立在此,為莒州確實增色不少。議論之間,那鐵柺李抬高聲音說:“人說八仙神通廣大,到處為民造福,可這裡所造山景卻沒有我們的份,咱蓬萊仙山多得很,我們移來一座,為莒州做點奉獻,不是很好嗎?”那七仙欣然同意。那鐵柺李揮動柺杖,口中唸唸有詞,只見一座山峰從蓬萊飛來,穩穩當當地靠浮來峰以南落了下來,此峰飛來即稱“飛來峰”。有山無水不成,鐵柺李好事做到底,一柺杖照山坡捅去,這一柺杖厲害,天長日久,水流不斷,有時東海聾子龍孫順泉遊玩到浮來山,臥龍泉則是他們停留的地方。

講完這個故事,也就到了山上的定林寺。那棵銀杏樹便在定林寺的院中。

進入寺內,便看見一棵參天巨樹,立在寺廟的院中。此時正值深秋季節,樹上的葉子已經變黃,有些樹葉已經村落樹下。地上彷彿鋪上一片黃色的地毯,把整個院內映得金黃一片,煞時好看。站在銀杏樹的東面迎著落日朝西望去,陽光透過樹冠,光芒四射,映襯的這棵千年古樹彷彿有了靈性。

接著何志遠給撫寧介紹道:“據考證,該古樹種植於西周初年,系周公東征時所栽。史載周公東征曾路過“龜蒙”,於是有了踏足浮來山的可能。《左傳》中記載,魯隱公八年“公與莒人盟於樹下”。也就是說,春秋時期魯、莒兩國國君曾在該樹下結盟修好,可見當時此樹已成為名樹。”

撫寧說道:“如果此樹真的植於西周初年,到現在豈不是有二千五百年的歷史了?”

“是啊,要不怎麼會稱為銀杏之王呢?”何志遠接著說道:“這座定林寺也有是一座千年古剎了。據史記載這座寺廟建於東晉,因前院中這棵古老神樹,愈發香火旺盛。開山祖僧是竺法汰和僧遠。據傳過去在浮來山的東山口曾有一座過路牌坊,前後兩面的楹聯就是對這一歷史掌故的記載與詮釋。牌坊正面的楹聯是:“浮丘公駕鶴來山曰浮來鄉人盡信,竺法汰傳禪定寺名定林遠客鮮知。”其背面的對聯是:“魯公莒子會盟處,法汰僧遠坐禪山。”由此可見,竺法汰和另一位叫僧遠的禪師就是定林寺的最早住持。南北朝時期,莒籍劉勰曾在寺中居住,創作出最早的文學評論鉅著《文心雕龍》。想必寺前古銀杏樹下,也曾留下劉老先生或納涼小憩或著立說的身影。”

梁文盛說道:“看來何公子對於這裡非常瞭解啊。”

“豈止我熟悉,莒州的歷代文人墨客都喜歡這裡,都對這裡非常熟悉。大人在公務閒暇之餘,不妨也經常來這裡觀瞻一番。”何志遠說道。

寧問道:“這一棵銀杏樹就佔據了幾乎整個院子,你們有沒有量過這棵樹有多粗呢?”

何志遠想起了關於這棵樹有多粗的一個故事,據前世的傳說,這個故事是發生嘉靖年間。為提高撫寧的遊興,宣傳莒州文化,何志遠決定把這個故事說出來,以增加瀏覽的興致。

於是他說道:“關於這棵樹有多粗還有一個傳說故事。”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