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大明小人物> 第一百零七章 簡在帝心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零七章 簡在帝心 (1 / 2)

弘治十三年九月初十,北京城,紫禁城內。

此時已是深秋,一股寒流突襲北京,氣溫驟降。這個時代小冰河期已經開始,冬季一年比一年來得早,也一年比一年冷。即便是三伏天也沒有往年那麼炎熱。

紫禁城內,一場寒流伴隨著大風颳過後,枯黃的樹葉便紛紛飄落。神宮監的宦官們一大清早便開始提著掃帚對宮裡的每一個角落進行清掃。

今天是旬休的日子,但難得不用早朝的弘治皇帝依舊還是早起,這對他來說已經形成了習慣,無論何時睡下,只要到了卯時,便會自動醒來。

年輕時候的坎坷經歷,使弘治皇帝的身體一直不好。宦官們也知道他經常偶感風寒,寒流一來,他們就把東暖閣的爐火燒得旺旺的,等著皇帝到來。

弘治皇帝像一個永不停歇的陀螺,無論是否工作日,每天早朝後都會準時來到東暖閣辦公。

而在東暖閣裡,幾個內閣大學士往往都會早早地在此等候,君臣之間,早已有了難得的默契。

熟悉的君臣之間無需太多的虛禮,弘治皇帝坐下,面容間還有一臉的疲倦。可他抬眼望去,看到年邁的李東陽,卻忍不住關切的說道:“李師傅,你年紀老邁,身子要緊啊。”

李東陽苦笑道:“老臣已經年邁,所以一心想為朝廷發現治世能臣。近來莒州知州梁文盛奏報甚多,從奏報上莒州自梁文盛上任後,變化甚大,政績頗為突出,今天我專門挑出他的奏摺議一議。”

弘治略一沉思,接著問李東陽:“梁文盛這個人我有些印象,今年從河南調任到山東的對吧?”

“正是,當時莒州知州去年離任,知州一職空缺一年有餘,州內盜匪橫行。因盛文盛在河南延津剿匪成績卓著,故吏部調任他去了莒州。”李東陽說道。

此時內閣首輔劉健說道:“當時的莒州有災民五六萬之眾,地方財政困難,匪盜橫行,梁知州到任不到三個月便一一化解,可見此人是一位能臣幹吏。”

謝遷這時問劉健:“劉閣老,我記得梁文盛並非進士出身啊。”

劉健面上不悅,對劉健說:“於喬啊,這能力大小,與是否進士出身並無直接關係。地方上很多一方父母官都是舉人出身,照樣幹得不錯。”

劉健是河南人,有人挑從河南出去的官員的不是,他當然不高興了。

“劉閣老誤會我了,我的意思是說我朝過於重視經史,殊不知,這經民濟世之才,也是國家之根本。要不是王尚當初力主提拔,他到現在還是一普通吏,他的才幹可能就此埋沒了。這也是我朝人才的損失啊。”謝遷趕緊解釋道。

坐在主位上的弘治皇帝頗有感觸地說:“是啊,於喬說得有道理。我大明以科取士。可是呢,士人做了官,要為朕治理天下,靠經義中的文章,可辦不成事,既要懂經史,又要精通雜學,這樣的人才,少之又少。”

李東陽說道:“陛下聖明,我今天來正為此事。前天我們內閣收到梁文盛的奏摺。在奏摺中他說在莒州有一生員要創立一座學院,叫職業技術學院,此學院並不是為科舉而創立。而是專門培養專業的技術人才,現在學院設立冶金、機械、土木、財經四個專業。他在奏摺中請求朝廷給這個學院畢業的學生以生員的待遇。”

弘治皇帝說道:“給予生員待遇,這有違祖制啊。他有沒有給出理由?”

李東陽回答道:“梁文盛在這奏摺中說,從這個學院畢業的學生,以後都要分配到州內各作坊擔任管理之職,或州內各衙門充當吏員,他們都是有專業知識的技術人才。對州內民生的發展有巨大的促進作用,所以要求給予生員待遇。”

弘治皇帝一時也拿不定主意:“劉閣老,你的意見呢?”

內閣三人都看過這份奏摺,但如何批覆他們卻也拿不定主意。劉健也是猶豫不決,事到如今,陛下問起,他也

不得不回答。思索片刻說道:“此事古未有之,我朝歷經一百二十餘年,也未曾有過。如何批覆,老臣也一時難以決斷。不過剛才陛下說治理天下需要的人才既要懂經文,又要精通雜學,這樣的人才少之又少。老臣認為這個職業技術學院中所學的四門專業,可以歸為雜學範疇。如果我們能找到粗通經文,而精通雜學之人,讓其在自己擅長的雜學中發揮作用,不就可以人盡其才了嗎?”

弘治皇帝答道:“劉閣老說得有道理,這麼說你是同意梁文盛的奏請?”

“正是。”

弘治皇帝看向李東陽和謝遷:“你們兩位呢?”

李冬陽說道:“我也同意劉閣老的意見。”

謝遷回答說:“陛下,我認為可以一試,但只在莒州作為一地試點,以觀後效,將來再作打算更穩妥一些。”

弘治皇帝說道:“正合朕意,就按謝閣老的意見批覆吧。”

於是兩百名童生的命運就這樣確定下來。正是弘治皇帝的這一決定,莒州職業技術學院的招生報名異常火爆。也正是從這一決定大明對工匠的待遇開始慢慢提高。

李東陽此時又說道:“陛下,梁文盛自到莒州上任以後,共上奏摺四次,每一次的所報內容中都提到一位何志遠的生員。老臣感到好奇,就派人去吏部查了一下這位生員的檔案,發現他今年竟然不到十五週歲,考中生員那年不到十四歲。老臣認為此子以後必成大才。”

弘治皇帝大為喜悅:“我記得東宮侍讀楊廷和是十二歲中舉,此子要是明年能中舉,與楊侍讀也有得一比了。李師傅快說說那奏摺中如何都提到他?”

李冬陽拿出奏摺說道:“第一封奏摺中梁文盛說他帶領工匠發明了一種叫水泥的建築材料,粘合效果堪比糯米,但價格非常低廉,目前正在作驗證。如果此材料能長時間堅固如初,他向朝廷建議大規模推廣。在此奏摺中還說,何家的作坊安置災民兩萬餘眾,大大節省了朝廷的賑濟糧食。第二封奏摺中,梁文盛採取他的剿匪建議,大獲全勝,莒州境內的匪患一舉剿滅。”

弘治皇帝誇讚道:“這麼說這位生員不但能文能武,而且還善雜學,這樣的人才不好找啊。其他兩封奏摺還說了什麼?”

李冬陽接著回答道:“這第三和第四封奏摺幾乎是一起遞到內閣的。第三封奏摺上說的說職業技術學院的創辦者也是這位何志遠。第四封奏摺上說何志遠所在何家村如今有作坊六七家,人口兩萬餘眾。為保百姓安全,梁文盛奏請在何家村築城。何志遠聯合周家用拍賣城中土地的辦法籌集銀兩三百餘萬兩,不需要朝廷一兩銀子,就可以將城牆修建完成。”

“哦?這麼說這位何姓生員還懂得理財經商之道。這真是一個全面的人才啊。”弘治皇帝大為吃驚道。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