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大明小人物> 小村騰飛 第九十七章 淋尖踢斛(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小村騰飛 第九十七章 淋尖踢斛(一) (1 / 2)

過了中秋節,就是夏季稅糧的徵收的時候。大明朝的收稅制度完全是按照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喜好制訂的。尤其是明朝的中前期,大都嚴格按照開國之初的制度實行。朱元璋是苦孩子出身,他自然明白那些貪官汙吏趁收稅糧之機魚內鄉里的那些把戲。所以他想出了“良民治良民”的方法,按照稅收水平,將一個州縣劃分為若干糧區,以其中田產最多,名聲最好的富戶為糧長,全權負責稅收。

像莒州這樣的州在冊人口有近二十萬,糧長有七八位。每個糧長負責幾千石到一萬石稅糧的徵收任務。何紹雲所負責的片區有幾十個裡,需要徵收一萬石糧食,所以徵糧任務很重。

剛進入八月,衙門裡就把各糧區的徵收任務下派到糧長。何紹雲便知會各里的里長組織鄉民,於八月十七日開始在朱陳店徵收稅糧。在這期間,州衙戶房便派書辦充任會計,實際上也是兼任監督之職。這種半官方的徵收方式,效率自然不高,一天下來最多能徵收兩三百戶的稅糧。像這樣一萬石的大區,十天半月也難以完成任務。

朱陳店是一個鎮子,鎮上有州衙的糧食倉庫,所以每年兩次徵糧都是在朱陳店。周邊的百姓天不亮就推著車,趕著牲口到朱陳店交稅糧。剛交五更,天還沒亮何紹雲便帶上七八個家丁,早早的來到朱陳店糧倉門前,支起桌子,攤開帳冊,擺好算盤等著鄉民來交稅糧。

此時,交稅糧的鄉民都聚在倉庫大門外,要等辰時開門後才能進入院內交糧。趁這個時間,戶房的吏員於得炳拿起桌上的帳冊看了起來。翻看了幾頁後,臉色就變得難看起來。他是戶房的老書辦了,對於徵收稅糧的事他是門兒清。

明朝實行裡甲制,每一甲十一戶,每十戶為一里,共一百一十戶,這一百戶中分為九個等級,等級越高,稅率越高。最高等級的是十稅一,最低等級的是三十稅一,所以同樣的田畝數,等級不一樣,所繳的稅糧相差多達三倍。

每年收解稅糧都是收解兩本帳,一本是官府核編的叫黃冊,另一本是戶房與糧長們勾結重新核編的叫白冊。一般都是每年春天開始核編這一年的白冊,這時候就是糧長與官吏們的一場饕餮盛宴。

那些有門路的,自然託關係找門子,賄賂糧長、官吏們。那些使了銀子的可以不調此戶的等級,多使銀子的給下調此戶的等級。沒有使銀子的自然會給上調等級。

收得多解得少,每一片區差不多會比官府黃冊上多收兩成的稅糧。像何紹雲所負責的這個片區,這一季下來就要多徵收兩千石糧食。這兩千石按照潛規則是二八分帳,二成歸糧長,八成歸州衙。

而今天何紹雲帶來的確是黃冊,不是以前早就制定的白冊。這不是直接斷了戶房幾十個大大小小眾吏員的財路嗎?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於得炳此時當然不高興了,但何紹雲一家深得梁大人青睞,於得炳自然不敢立即發難,只是對何紹雲提醒道:“何糧長,您今天帶的帳冊不對啊。您第一次徵收稅糧,可能不甚瞭解。往年徵收稅糧都是按白冊為準的。”

何紹雲如何能不知道往年都是以白冊為準徵收稅糧的。但還是繼續裝糊塗,說道:“於書辦,朝庭不是規定各地一律按黃冊為準徵收稅糧嗎?”

“哎喲,何糧長。您現在家大業大,不在乎這點糧食,可我們衙門裡上上下下一百多口子人,每年就指望夏秋兩季的這點稅糧活著。規定雖說如此,可整個大明哪裡不都是收解兩本帳?您這樣做,可是砸了我們的飯碗啊!”

於得炳一席話可讓何紹雲犯難了。用白冊收糧對不起鄉親們,用黃冊又會砸了這些吏員的飯碗。自然會得罪整個衙門的人,以後很多事情還要指望他們配合。別看梁大人現在對他們家百依百順,但要是到了要與全衙門的吏員對著幹的份上,梁大人未必會支援他,最多也就是和稀泥。

思來想去,只有拖字大法,於是他說道:“於書辦,我今天沒帶白冊,從明天開始我們再按黃冊徵收如何?”

“不要緊,白冊我都備好了。”於得炳答道。

這下何紹雲沒辦法再拖了,只得換成白冊。

其實,於得炳沒有說錯。像衙門內這些胥吏、差役都沒有工資,每月官府只發一點生活費。明朝的吏員制度很奇怪,這些天天在衙門坐班的吏員們每個只有微薄的一點生活費,遠遠不夠一個家庭的開銷。而對吏員們搞索賄受賄卻大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如此一來,這些吏員們便想著法的搞創收。每年徵收稅糧便成了他們最主要的創收渠道。不知當初制定這種政策的朱元璋知道後世這種情況會有何感想。

辰時剛到,家丁們開啟院門,百姓們呼啦啦的圍了上來。這時一個家丁頭目喊道:“別擠別擠,一個個的來。”

百姓們在家丁的呼喝下開始排起了隊。排在最前面的是後團林村的晁里長。何紹雲問:“晁里長,你們村的都來齊了嗎?”

“都來齊了,一戶也不少。”

“好,那就上等戶先來。”於得炳插話道。

“我們裡沒有上等戶,最高等的是中等中。”晁里長答道。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